杨冬生:四川国土资源系统保障服务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实效
4月15日,芦山强烈地震一周年之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杨冬生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畅谈一年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在保障服务灾后恢复重建中取得的新成效,做出的新贡献。
记者:“4·20”芦山地震后,国土资源部及时出台了灾后恢复重建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杨冬生:一年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坚决把保障服务灾后恢复重建作为重要任务,上下联动,全力投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四川厅积极向国土资源部汇报沟通,争取国土资源部及时出台灾后恢复重建支持政策,除完全包含“5·12”汶川地震全部特殊支持政策外,更增加了挂钩试点项目区可以在市(州)域范围内设置等六项特殊支持政策,比“5·12”汶川地震特殊支持政策更优,这为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川厅也及时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家和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土资源支持政策的实施意见》,提出了10项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统筹安排了资源评价、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复垦、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工作,为灾区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四川厅正着力推进各项国土资源政策措施落到操作层面,用好用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同时,四川厅也正在按照部、省领导的要求认真研究国土资源领域筹措资金的政策途径,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记者:“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四川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省份,全省纳入专职监测体系的地质灾害隐患高达3.7万余处,对200余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同程度地构成威胁,目前又将进入汛期,请你谈一下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的进展情况。
杨冬生: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坚持“以防为主、防胜于治”的防灾新理念和新要求,坚决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来抓,并贯穿于“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努力构建常态化防灾机制。在防灾责任落实方面特别强化了工作重心下移;在隐患发现方面特别强化了多方位动态普查;在操作层面方面特别强化了专职监测体系建设;在主动预防避让方面特别强化了“三避让”原则的执行;在定准薄弱环节方面特别强化了在建工程防灾措施落实;在关键区域重点地段特别强化了重点防范;在督促指导方面特别强化了全域立体督导,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防灾减灾工作体系。2013年最受关注的芦山地震灾区没有出现一起重大因灾伤亡事件,主动避让撤离人数、成功避险起数、成功避险人数均创近年之最。在芦山地震灾区,震后,立即启动实施了排危除险工作,抓紧开展了灾区县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启动实施应急排危除险工作,灾区一些险情大、危害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得到初步控制。截至目前,芦山地震灾区21个县已全面完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恢复重建工作; 24处专业监测点开工建设,完工4处;完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3182户;396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开工建设;660处地质灾害应急排危除险工程启动实施,完工382处; 20个重点小流域和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启动实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效推进,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地质安全保障。
记者: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仅雅安市纳入规划实施的灾后重建项目就达2251个,国土资源厅在保障项目落地方面有哪些举措呢?
杨冬生:震后,我们编制完成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对灾区土地利用和国土综合整治作了整体安排,并对灾后恢复重建用地规模和布局作了统筹安排,特别是争取到灾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10200公顷,其中极重和重灾区7400公顷,一般灾区2800公顷,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用地保障,对保障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厅还制定了《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实施规划技术审查方法》,并指导灾区21个县(市、区)按规定时限完成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实施规划》的技术审查和备案工作,保障灾后重建项目及时落地。同时,在报征用地方面,四川厅开设了“绿色通道”,实行边补边占。截至目前,灾后重建的征地报件已上报四川厅70批次,共使用新增用地规模2052公顷。
记者:芦山地震灾区大量耕地被破坏,震后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开展了灾区国土综合整治,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杨冬生:“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需要整理复垦的耕地项目249个,预算投资8.8亿,规划面积99893公顷。其中,严重毁损耕地1561公顷,编制项目89个;轻微毁损耕地98322公顷,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要求编制项目160个。截至目前,荥经、名山、雨城、天全、宝兴已全部完成严重毁损耕地复垦任务,芦山也已完成了60%。轻微毁损农用(耕)地整理复垦方面,天全县已确定《项目建设方案》编制单位,开展了《项目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其余县(区)正按照相关要求组织开展工作。此外,四川厅还督促指导灾区编制好“挂钩”项目,目前已上报省国土资源厅进行内业审查和外业踏勘的项目共计161个,挂钩周转指标5951公顷。
记者:为保障服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四川厅在内部管理工作上做了哪些工作?
杨冬生:“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四川厅面临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为突破固化工作模式,整合全厅力量应对急难险重任务,厅党委决定创建了片区组工作机制,实现力量大整合、处室总动员、区域全覆盖、过程全透明,全面提高项目验收、地灾应急管理等工作效率,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经过一年的运行,该工作机制在提升行政效能、防范廉政风险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五型机关”建设。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干部的培训力度和监管督导工作。地震灾区所有国土所的干部都轮训一遍,有的甚至是两遍,在队伍的建设和班子的管理上,上下联动,培养和塑造了一批本土的国土资源精英,为重大项目建设做好国土资源人员储备。此外,对具体项目,四川厅还进一步加强了监管和督导,促使项目建设廉洁、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