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4·20”芦山强震周年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20.04.2014  15:59

——直击“4·20”芦山强烈地震周年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董世梅 王丹

今天,“4·20”芦山强烈地震一周年。芦山地震灾区旧貌换新颜,巨大变化中升腾起新的希望。

一年过去,灾区恢复重建、群众生产生活等具体情况令人牵挂——4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4·20”芦山强烈地震周年新闻发布会,向30多家新闻媒体通报相关情况。

省委常委、副省长、省重建办主任钟勉用了20余分钟通报完情况后,近1个小时的记者提问随之开始

—— 如何应对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困难?

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科学有序推进重建

人民日报》: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钟勉: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规模、体量小于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但随着重建全面展开,其特殊艰巨性也日益凸显。

芦山地震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五年内两次地震叠加,加上特大暴雨洪涝和重大地质灾害,恢复重建、自我发展能力很弱。芦山地震重建没有外省对口援建,所有重建工作都是以灾区市县为主体具体组织实施,面临着规划设计、投资评审、项目招标、工程管理等繁重的工作内容、组织管理和大量的人才需求,这对雅安市及相关县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管理水平和技术业务队伍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筹措重建资金缺口的难度大。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总投资约872亿元,中央安排460亿元重建基金,占重建投资的50%多,但仍有400多亿元的重建资金需多渠道筹集解决。去年以来,政府负债管控更严,市场化招商更难,筹资难度较大。

地震灾区在两次大地震后地质灾害频发,新的隐患不断被排查出来,给重建顺利实施增加了难度。

面临特殊困难,我们按照与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水平大体相当的原则,科学有序推进重建,千方百计克服重建中面临的特殊困难。

认真落实中央创新确立的“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重建领导机制,切实加强领导。

多渠道筹集资金,在中央下达重建资金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再筹集100亿元省重建基金,加强与金融机构衔接,争取信贷支持创新建立投融资平台,运用市场机制,放大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争取发行政府债券,用于支持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重建项目;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省经信委、省投资促进局等部门协调帮助雅安做好点对点招商引资工作。

加大对灾区政策支持、人才支持,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将99%以上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下放到市、县;省直有关部门调派了100多名干部到灾区帮助工作;及时帮助解决灾区建材紧张等问题。

组织开展省内对口援建,安排6个市对口援建雅安市6个重灾县(区),在提供援建资金、实施一批项目的同时,对灾区提供规划、技术、管理、专业人才等支持。

充实加强雅安市、县领导班子,充分发挥灾区市县主体作用。

通过这些措施,努力解决灾区重建面临的特殊困难,确保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民生类项目建设情况如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灾区头等大事

中央电视台:雅安市城乡住房建设特别是特殊困难户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公共服务等民生类项目建设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何考虑?

雅安市市长兰开驰:雅安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灾区的头等大事。优先安排和实施城乡住房重建。严格落实灾损住房维修加固和重建补助政策,实施金融支撑和优惠政策,为百姓建房提供银行贷款担保及贴息等。建立建材保障机制,提供技术人才,确保建筑质量安全。全市“三孤”人员、“五保户”等625户特困群众由政府兜底建设保障房,春节前已全部完工入住;需特别帮扶才能建房的4482户困难户已全部建成新房。

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始终。优先安排实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目前,全市1066个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已开工948个。

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建。全市99个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已开工97个,完工27个。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正加快推进。

就业创业方面,全市开发1.1万个临时性公益岗位,重点解决困难家庭就业。实施就业培训,最大限度就业,直接扶持创业。

按计划,今年主汛期前,所有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面完成;秋季开学前,完成学校重建60%以上;年底前基本完成农房重建,完成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603个,基础设施重建项目47个;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