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四川进入汛期 告别"看海"尴尬城市准备好了吗

28.05.2015  12:50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钟振宇 刘佳)进入汛期,暴雨随时可能侵袭成都平原。

  雨情灾害不仅涉及大江大河,也可能发生在城市中心。如何让城市高架桥、立交桥下“看海”的情况不再重演?一项旨在确保城市道路桥梁安全度汛的“体检”正在进行。记者近日现场直击了部分桥梁检测、修补的全过程。

  哪些桥梁易淹易堵?

  全城已排查出数千个点位

  “喳、喳、喳……”5月25日下午,成都城北红星美凯龙斜对面的北星高架桥上,数十个锥形桶在道路右侧一字排开,几名身穿黄色反光背心的道桥维护人员正在用铁钎疏通一处被堵塞的排水孔。

  两天前一场不算大的降雨,让该路段出现了积水,给车辆行驶带来了安全隐患。成都市城管委道桥处(以称道桥处)第一维护管理所桥梁组迅速组织了排查。

  现场情况让工作人员有些意外:沉砂池排水孔并没有被泥沙、垃圾等堵塞,而是被人为破坏,用水泥封堵了。同时,工人找来铁钎,一点点凿开,“如果用力过大,会产生体积较大的碎块,堵塞桥面下的排水管,必须拿捏好火候。”作业人员刘凡金一边说一边从排水孔里小心翼翼挖出水泥。

  进入5月汛期,道桥处根据历年汛期桥梁运行状况,全面梳理了城区桥梁易淹易堵点位,研究制订出专项治理方案,每天巡查桥梁排水系统运行状况,已排查出数千个易淹易堵点位。 .

  如何“手术”除隐患?

  已更换疏掏水篦子2500余个

  对城区易淹易堵的桥梁点位,如何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道桥处桥管科科长朱禄说,必须开展修补“手术”。

  “截至目前,更换和疏掏水篦子2500余个,更换落水管600余米。”朱禄介绍,采取增设排水孔、截水槽、导流槽,桥面调坡等方法,使桥梁的积水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记者看到,北星高架桥下刚完工不久的10多条3米至20米长短不等的铝板截水槽横条,是道桥工人用了20多个夜晚铺设出来的,安装好后,可让行人和车辆告别了桥面接缝处下的“瀑布”,消除行驶中的隐患。

  而在二环高架府青路节点,防撞墙下一条30米长的导流槽刚刚完工。“以前这里因为设计问题容易积水。”朱禄说,已用水枪喷水模拟积水进行了测试,效果很好,能够经受住汛期的检验。

  怎样提升汛情反应速度?

  物联网传感技术实时监控

  面对瞬息万变的汛情,如何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据道桥处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成都将借力物联网新技术,在光华大道清水河桥、府青路沙河桥等4座跨河桥试点建设桥梁水位监测系统。

  “以前,只要有强降雨,就要派出人员到桥梁冒雨蹲点值守,每隔一小时报告水位变化情况。”该相关负责人说,随着极端天气和城市道桥设施的增加,传统工作方法对人力资源消耗非常大,而且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也受影响。

  “这次试点的桥梁,都是汛期水位偏高、甚至出现过漫过河堤情况的。”这位负责人表示,这套系统好比“望远镜”,通过多种物联网传感技术,远远地对桥下河段的水位、流速进行实时监控,结合视频监控数据及气象信息实现对水位变化的预测,发生超预警水位情况和计算出水流对桥梁墩台冲击力过大情况时,系统自动报警,以便提前采取防范和应急措施,确保桥梁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