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被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软硬实力兼具
□本报记者 张岚 梁现瑞
9月7日,《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正式公布。按照方案,8个区域被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成功跻身其中,成为宝贵的八分之一。
这是继绵阳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城、成都市获批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以来,我省再次进入国家级重大试点范围。
相比之前,这次范围更宽,责任更重。令人好奇的是,10多年来,四川为什么能够频频被国家“点”中?
行动快,思路明
未批先动,积极主动的态度,成为四川入选的“软实力”
2014年8月18日,北京。习近平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其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在一些省区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会议闭幕后,我省闻声而动。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下,科技部门组织专家成立专门团队,瞄准争取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开展了四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前后历时一年。在这次正式获批之前,《四川省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已初步形成。
今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5月5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科技厅迅速与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对接,争取将我省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省领导多次进京向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领导做专题汇报,“前前后后,至少10多次沟通。”省发展改革委一位负责人透露。
此后,我省加速了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完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提出“构建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思路,这为我省最终获批以成德绵为依托开展创新改革实验打下了基础。
基础好,实力强
深厚的改革基因,超过100个国家级试点,成为四川入选的“硬杠子”
四川是改革之乡,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最近10多年更是如此,一大批国家级改革试点先后落子四川。省委改革办近期梳理的一个名单显示,当前,我省承担各个领域的国家及改革试点项目多达120多个。
改革的基因藏在四川血脉深处,而改革的种子四处开花结果。
这也正是国家确定试点范围的标准: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高度集聚、科技实力强、承担项目多;经济发展步入创新驱动转型窗口期,劳动生产率、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比重、研发投入强度居前列;已设有或纳入国家统筹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区等各类国家级改革创新试验区;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前列,经验丰富,示范带动能力强等。
一一对照,四川具备了这些“硬杠子”。
四川创新人才西部第一,拥有两院院士5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5万,创新人才数量位居西部第一;拥有高等院校超过100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创新机构数量位居西部第一。
近年全省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14年达到455亿元,总量位居西部第一。在电子信息领域,军工电子装备、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安全等产业领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