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脱贫攻坚的阿坝模式

21.09.2016  21:40

 

  记者   安源 徐杨祎 

  初秋的川西高原,薄雾还未散去,倍感寒意。捧着一捆捆兔草,达红彦的额头上冒出了汗珠,他抹去汗珠,一直在兔圈里忙碌着。

  今年44岁的达红彦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木卡乡九子村的贫困户。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达红彦在排险过程中拆除危房时不幸被倒塌的墙壁压坏了左脚,后被评定为四级伤残。一家人失去了主要劳动力,收入骤减。加之70岁高龄母亲患有高血压,长年需吃药控制,妻子严重贫血,长子在家待业,次子在理县中学读高中,一家5口无固定经济收入,生活陷入窘境。

  为帮助达红彦一家摆脱贫困,木卡乡政府根据其家庭实际,在多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发展、党建扶贫和教育资助等,科学制定了脱贫规划,细化了帮扶措施。

  达红彦种植了200余株错季节红脆李,请农技员指导精细化管理,今年预计收入6000余元;还领到了60余只雪山兔种兔和70余只土鸡苗,今年预计收入达10000余元;其次子正在读高中,因此有贫困家庭助学金1000元,缓解家庭教育支出经济压力。此外,通过村集体经济的建设、重楼基地建设,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优先用工,达红彦和长子达朝坤半年时间通过在家门口务工收入已达2万余元。年迈的母亲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年收入达1200元。

  这只是四川阿坝州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役的一个小小缩影。尽管阿坝州总人口只有92万,但却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主要聚居区,全州13县(市)均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截至2015年底,该州仍有贫困村606个、贫困人口7.4万,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按照中央“两不愁三保障”和省委“四个好”要求,今年以来,阿坝州在省下达104个贫困村“摘帽”、1.9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基础上,自加压力,计划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125个贫困村“摘帽”20347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167186万元,今年计划“摘帽”的125个贫困村已完成75%的脱贫工作任务。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得如火如荼。尽管家庭贫困,身有残疾的尕尔玛依旧有自己的创业梦。而正是因为阿坝全州持续不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他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尕尔玛家住壤塘县木达乡,患有肢体二级残疾,家中有个正在读幼儿园的孩子。当得知他有创业梦想却苦无启动资金时,壤塘县残联出资25000元作为创业扶持金,帮助他开办了一间砖厂。

  “刚开始,我经验不足,在营业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县残联一直都在帮助我。”尕尔玛说,相比一次、两次的补助金,他更接受“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这是实惠,也带来了希望。

  近年来,阿坝州结合州情实际,以实施精准扶贫“六个结合”,积极探索实施藏区脱贫攻坚的阿坝模式。

  首先,注重精准扶贫与全域旅游相结合,大力扶持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其次,注重精准扶贫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今年以来在贫困村累计完成村道通村通畅建设185公里,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265个,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40个。 

  再次,注重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充分依托阿坝“千里绿色走廊”、“大熊猫国家公园”以及“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建设,积极探索贫困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新机制,大力开发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积极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地成为森林的管护员、湿地的保护员、草场的维护员。第四,还注重精准扶贫与农畜产业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规划,优化区域布局,进一步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实施带动型、组团型、引领型产业扶贫发展新模式,确保贫困群众在产业扶贫中得实惠、促增收。

  此外,还注重精准扶贫与“互联网+”相结合,并注重精准扶贫与依法致贫相结合。

  接下来,阿坝全州还将对标补短、精准发力,完成今年125个贫困村“摘帽”、20347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打好打赢脱贫攻坚“首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