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脱贫实践 已摸索出哪些成功经验

10.05.2017  13:57

 

 

俯瞰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勇敢村,该村被大片的产业包围。勇敢村位于大云山腹地,通过大力发展龙安柚、桃李等产业,2016年人均收入过万,14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掉贫困村帽子。本报记者李向雨 摄

  主持人

  侯冲   记者 李淼

  嘉宾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

  通江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杨凌

  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村支书李君

  我省贫困人口已减至272万人。353万已脱贫老乡、2437个已退出贫困村,这些扶贫成果能不能巩固,“一帮就富,撒手就穷”的现象能不能根除,关键在于是否已建立起稳定长效脱贫机制。我省这几年的脱贫实践,已摸索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政府官员和一线扶贫干部有话要说。

   记者:建立稳定长效脱贫机制,“牛鼻子”是什么?

  张谷:发展产业、解决就业是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要抓好种植、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真正获得利益。同时加强教育培训,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在产业扶持上,要力争做到“四跟四走”,就是扶贫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杨凌:通江海拔从200米一直到1600多米,生态环境好,为此我们发展巴山土猪、空山黄牛、山地梅花鸡等特色养殖业,还有食用菌、核桃、茶叶、油菜等特色种植业,靠特色和绿色,不断在市场上打开销路,最终促进群众稳定长效增收。

  李君:贫困村发展产业要因村制宜,只有把农户和城里人需求链接起来,才能提升价值。我们成立了岫云村土鸡合作社,注册“岫云村”品牌,与全村298户土鸡养殖户签订订单,在成都开了以岫云村命名的餐厅,原料全是村里的农产品。2016年,每户仅养殖一项就增收3000元以上。

   记者:在机制创新方面,有哪些探索和突破?

  张谷:我省这几年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投资收益扶贫、理财收益扶贫等模式,还创新社会帮扶机制,搭建“四川爱心扶贫网”等扶贫信息平台,实施“结对认亲,爱心扶贫”等公益活动。抓好“四好村”创建、农民夜校等,探索建立内生激励机制。坚持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杨凌:通江全面推行产业扶贫“增量奖补法”,锁定贫困户原有产业品类与规模基础数据,依据贫困程度深浅和人口多少确定奖补到户产业资金额度,80%的资金用于奖补新增产业项目买种子、崽子,其余20%资金奖励发展成效,干好了才能拿到。有个贫困户从两头猪发展到百余头,去年拿回两万元左右奖励。

   网友声音

  浪迹天涯:最近回四川老家,明显感觉到扶贫成了从干部到群众嘴里提得最多、心头最重要的第一大事。老家那个曾经的穷村子,如今是好房子、好日子、新气象、新精神。可以说四川这些年的发展进步和扶贫成效有目共睹。扶贫,扶起的不只是贫困户,更重要的是扶起了一片民心。

  小艾艾:说到脱贫攻坚,作为贫困人口大省的四川很有发言权。这几年来,四川把扶贫开发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都会看到政府对偏远山区和贫困群众扶持的工作力度和减贫成效。今后,四川面对的挑战更难了,需要我们用更加锋利的“牙口”,去啃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大事

  2013年

  ●首次把“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单独列入全省八项重点任务

  ●在88个贫困县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五大扶贫工程

  ●启动“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

  2014年

  ●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6项机制创新实施意见

  ●出台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

  ●38位省级领导和50位厅级领导带队开展首次全省性扶贫督查调研

  2015年

  ●《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扶贫开发驶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首次以省委全会形式专题部署脱贫攻坚,并审议通过《决定》,发出全面小康动员令

  ●《四川省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专项方案》等10个扶贫专项方案印发,标志着扶贫攻坚操作手册正式出炉

  2016年

  ●17个扶贫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81亿元

  ●3轮大调研大督导,2轮大检查大评估,省市县联动,实现对年度脱贫摘帽县督查评估全覆盖

  ●5 个贫困县摘帽、2437个贫困村退出、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首战告捷

侯冲 记者 李淼 整理

原标题:“一帮就富,撒手就穷”这种现象能否连根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