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四川篇]四川对外开放装上“双引擎”

29.05.2016  02:34

  尽管一个在双流机场1号航站楼,一个在机场货站,但5月27日这天,成都海关双流机场海关旅检三科副科长杨洋和监管科科长李栋梁都为同一件事情兴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

  10余年里,他们俩亲历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繁忙,而今他们将见证又一台四川对外开放“引擎”的轰鸣。

  国际值机柜台增三倍

  伴随着航班的起起落落,李栋梁已工作了16年,年龄稍小的杨洋也工作了11年。

  2004年,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达到千万人次,5年后跨过两千万大关,随后连番两个跨越,分别只用了短短3年。近年来,成都机场旅客吞吐量以超10%的速度逐年递增,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增幅连续三年超过30%。

  上述节奏的变化,杨洋感受真切。2005年,25岁的杨洋进入成都海关双流机场海关工作,双流机场国际值机柜台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入境行李转盘个数只有现在的一半。当时,国际航线相对单一,以亚洲为主,旅客也主要以探亲和商务出行为主。

  “目前,我们的航线已通达全球五大洲,去年从成都口岸入境的旅客数量达到415万人。”杨洋告诉记者,说着各种语言的旅客越来越多,不仅有游客,更有随着大小会展入川寻找机遇的客商。

  杨洋手机里装着3个与英语相关的手机APP,既有单词、会话等教学软件,也有即时翻译软件。此外,旅检团队的办公室里还安装了一台翻译机,能实现12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在沟通中遇到语言不通的时候,全靠这个翻译机。”

  全球都在等“成都造”

  李栋梁的办公地点在机场货站,这座中西部最大的航空货站,是四川产业链入全球的见证者。

  即便在全球贸易疲软的2015年,成都空港口岸监管进出口货运量达28.7万吨、货值302亿美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22倍、4.45倍。“至少70%都是电子产品!”李栋梁说。

  数据背后是产业的增长,从2010年开始,英特尔、富士康、仁宝、纬创、德州仪器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在川聚集,四川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每年上一个千亿台阶。2015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300亿元,稳居中西部第一。

  四川电子信息产业逐渐融入全球产业脉动,这座2.4万平方米的机场货站也日益繁忙。

  机场货站最繁忙的时候,当属平板电脑新品发布的前夕。“为保证最新款的平板电脑在全球统一上市,出货时间往往比新品发布会提前半个月左右。”李栋梁告诉记者,每到密集的出货期,运货大卡车在机场货站门口排起长龙,即使所有的业务窗口全部打开,每辆车卸货也要等到一两个小时。“这些货物经过海关验放后,赶着凌晨的飞机起航,最快第二天就能送达国外零售商。”

  构建西向开放门户

  密集的航线、便捷的中转、72小时过境免签……交通优势与政策红利交汇的机场,就像给四川开放合作装上一台强有力的引擎,不断吸引着全球目光。

  “我们正着手增加旅检通道,以应对不断增加的客流。”杨洋透露,比起东部沿海,西部更适合作为我国面向欧洲、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的空中门户,因此选择成都作为中转地的旅客越来越多。“目前海关旅检区域总共有两台安检机,每到晚上,入港航班陆续抵达,高峰时旅客总会排起长队。”

  据预测,最晚到2018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吞吐量将达到饱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迫切而及时。

  未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和双流机场一道,组成支撑四川乃至西部对外开放的“双引擎”。

  □本报记者 王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