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农业强省跨越之路

29.12.2015  09:30

 

  日前,四川省统计局发布“十二五”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报告。“十二五”期间,四川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促进了四川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3.1%

 

  伴随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四川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2014年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0元,比2010年增长73.1%,年均增长14.7%。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消费档次也不断提高,大家电、耐用消费品、现代信息产品已经大面积走入寻常百姓家。2014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洗衣机、冰箱、电话机、彩电等分别为78台、78台、227部、109台,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16.1%,62.2%,75.6%,7.2%。

 

  同时,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466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01.4万人;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2014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95.4万人;有320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收养人员达到18.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人数6161.8万人,参合率达99.3%。

 

  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十二五”以来,四川不断推进实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提高粮油作物单产和品质,增强市场供给水平和保障生产能力。加快发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中草药材、烟叶、花卉等特色产业。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预计2015年全年粮食产量3463.3万吨(693亿斤),比2010年增产239.8万吨(48亿斤),增长7.5%,年均增长1.5%。“十二五”四川粮食生产因良种良法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推动了粮食单产水平提高。预计2015年四川粮食亩产358公斤,比2010年提高22公斤,增长6.6%,年均增长1.3%。因单产水平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9.5%。

 

  其次,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加快发展。预计2015年四川省油料总产量307.4万吨,比2010年增产38.9万吨,增长14.5%,年均增长2.7%;水果总产量927.0万吨,增长9.5%,年均增长1.8%;茶叶总产量24.8万吨,比2010年增长46.6%,年均增长8.0%;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4227.3万吨,比2010年增长25.9%,年均增长4.7%。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十二五”期间,四川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水、电、路”三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村电网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此外,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通宽带的行政村逐年增加,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2014年末在四川省46934个行政村中,通自来水的村25202个,占全部行政村的53.7%,比2010年末提高9.2个百分点;通有线电视的村35753个,占全部行政村76.2%,提高4.2个百分点;通公共交通的村19878个,占42.4%;通宽带的村25176个,占53.6%。

 

  公路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四川农村公路完成投资达1250亿元,创造了“四个历史之最”:完成建设投资最多,建设里程最长,配套设施建成规模最好,扶贫攻坚力度最大。目前四川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9.2万公里,居全国第一。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11.4万公里,解决了275个乡镇、14899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和469个建制村通公路的问题。到今年底,已实现95.8%的乡镇通硬化路、99.4%的建制村通公路和84.4%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较2010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农村公路路网基本形成。与之相应的,各项配套设施建成规模空前。“十二五”期建成公路安保工程2.44万公里,新改建县级及以上客运站303个、乡镇客运站2717个,建成机械化养护中心58个,整治危(病)桥835座,渡改桥642座。质量安全显著提升,有效扭转了道路交通安全形势。

 

  “十二五”期间,四川继续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行,越来越多的行政村实现垃圾入池,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得到了净化,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14年末,四川省有垃圾集中处理的村17581个,占37.5%;有污水集中处理的村2758个,占5.9%。

 

  结构调整促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为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四川各地依据各自优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农村经济内部结构变化明显。2014年,四川全省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0.7%上升至52.3%,上升1.6个百分点;林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上升0.1个百分点;畜牧业所占比重则下降2.4个百分点。

 

  种植业中优势产业比重上升速度加快。“十一五”期间,粮食作物价格在国家最低收购保护价格的保护下,一直保持了稳步上升的趋势,油菜籽、蔬菜等价格受市场需求增加的推动大幅度上升,同时,由于农业科技发展对青饲料、绿肥需求下降,推动了四川“十二五”期间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15年四川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67.6%、28.6%、3.9%调整为2010年的66.8%、30.3%、2.9%。

 

  畜牧业进一步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各地猪肉价格波动较大,而牛羊及小家禽等价格则基本保持了稳中略增的良好态势,推动了草食牲畜和小家禽的较快发展。表现为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下降,牛、羊、家禽等肉产量比重上升。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已育成农畜新品种400余个,获品种权33项,居全国省区第一。农畜新品种累计推广分别达到2.1亿亩以上和3000万头(只)以上,年均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全省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金黑猪肉、圣迪乐村鸡蛋、新希望乳制品、通威生态鱼、吉香居发酵泡菜、太抗生物农药、国家级新型兽药等500多个创新产品积极抢占产业高端,带动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实现了双增长。

 

  “互联网+”助推农业改革

 

  智慧农业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又是发展的模式之一。

 

  目前,四川已建成国省农业科技园区99个,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88个、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3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84个,已建成涵盖农业、畜禽、水产领域的省、市、县、乡综合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互联网+”现代农业也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与此同时,科技的力量更是直接带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今年以来,四川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在生猪、猕猴桃、食用菌等25个产业领域,构建从良种筛选到精深加工完整技术链,研发农用遥感飞机、光能驱动农机具、快速检测、自动灌装等一批先进农业装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近2000项,带动新增效益675亿元,全产业链条推进、三产业协同发展,科技正在推动传统农业向“三产联动”转变。

 

  毋庸置疑,未来在四川的田间,人们看到的不只是农业规模的变化,更呈现出结构性的变化,农业改革必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调整,走上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编后】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化同步”、“两个加快”,以及《规划》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核心目标,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农村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实现新突破,促进了全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四川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