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改革创新汇聚开放发展新动能

20.10.2017  14:33

  今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外贸总值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英特尔“骏马”、京东方柔性面板和富士康笔记本电脑等项目产能快速释放。


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记者 刘坤)



  近年来,四川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上半年,第三产业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1%,这意味着这个内陆经济大省经济结构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走上质量更优、活力更强、更加开放的发展路径。

  改革促经济质量更优

  四川攀西地区富集的钒钛磁铁矿,造就了攀钢集团几十年大发展。由于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突出,让攀钢从2011年以来连续六年亏损。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中,攀钢摒弃“粗放”模式,走“精钢”之路,抓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高效钢铁产品,提升高附加值钢铁产品比例;同时积极向钛、钒领域延伸产业链。今年以来,攀钢已连续8个月实现盈利。

  攀钢集团是四川传统行业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求新求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更加鲜明地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白酒、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强劲复苏,生物医药、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活力迸发。


国产大飞机C919的机头由中航成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生产。图为C919机头生产线工人在进行C919驾驶舱风挡装配操作。(记者 刘坤)



  同时,2013年以来,四川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向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产能开刀。几年间,全省关停小煤矿753处,淘汰钢铁、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企业1488户。

  四川江油市整顿了当地“小散乱”碳酸钙企业,企业数量从89家减至14家,产值却从几亿元跃升至20亿元。“一减一增”之间,凸显了发展路径的根本转变。

  去年,四川省高新技术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

  创新使发展活力更强

  今年8月,成都奥泰医疗自主研制的动物专用磁共振设备正式投入使用,表明其在人体超导磁共振领域打破欧美技术垄断后,开始进军国内宠物医疗市场。这家由海归博士邹学明创办的高新企业,已实现与欧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国际市场每年大概按15%到20%速度增长。

  为摆脱“资源路径依赖”,四川将创新驱动作为全省三大发展战略之一,特别是依托“三线”建设的雄厚基础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去年,四川军民融合产值达到1370亿元,居全国第二。在国家科技城绵阳,已形成国家级孵化器6个、国家级众创空间7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五年间从不到1000家发展到上万家。

  同时,四川还依托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挖掘“新动能”。

  今年4月,四川自贸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试点签发了全国首张具备物权凭证性质的中欧班列多式联运提单,让荷兰供货商得以提前20天收到货款。这是成都破解国际铁路运输规则与当前世界通用的国际贸易惯例矛盾的探索:此前,铁路运单无法作为物权凭证进行抵押融资;通过多式联运提单,不仅能实现“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还解决了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

  运单变提单,仅一字之差,却是重塑国际物流贸易新规则的一大步。截至9月末,中欧班列多式联运提单已成功签发15单,并被推荐为改革创新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

  开放让国际化道路更宽

  英国人葛燕希来成都创业两年多了,她参与创办的国际人才平台“老外HERE”如今已为上百家企业客户引进了海外人才上千人。

  “像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也在有意识地吸引更多高层次外籍人才,为他们的生活、工作创造更多便利条件。”葛燕希公司所在的成都高新区,银行、移动运营商等机构都逐步开通了外籍人士的专用通道和窗口,提供英文表单、英文服务。这在两年前几乎都是她不敢想象的。


 


  这是位于成都高新区的锦城湖公园,它与一路之隔的桂溪生态公园一起,构成了成都城区面积最大的公园群。它的周边聚集着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上万家科技型公司,去年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近3800亿元。(记者 刘坤)

  今年6月,成都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推出15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方便外籍高层次人才到自贸区工作或永久居留。其中,“实习签证”“创业签证”等新规,将更好激发外籍青年人才来蓉创新创业。

  1600万人口的成都市日益国际化的背后,是“一带一路”开放新机遇给四川带来的深刻区位之变:过去深居内陆的四川,如今成为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正在打造连接泛欧和泛亚的交通物流枢纽。

  目前,成都国际地区航线已超过100条;从成都始发开往欧洲、中亚的国际货运班列线路已有7条,今年已开行超过600列。

  有着3.27万亿元经济总量的四川,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从“走出去”到“引进来”,开放“蛋糕”越做越大。截至去年底,四川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企业总数达250家,同比增长35%;“一带一路”沿线33个国家和地区在川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935家,实际到位外资超过70亿美元。(记者杨迪 李倩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