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踏新程

18.10.2017  14:39
核心提示:五年来,尤其是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在农业农村、国资国企、简政放权等各个领域多向出击,不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掀起新一轮改革的热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

    五年来,尤其是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在农业农村、国资国企、简政放权等各个领域多向出击,不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掀起新一轮改革的热潮。

    2015年的9月7日,四川被确定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2015年11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将全面创新改革定位为引领全省“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四川集中力量攻坚突破,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军民融合深度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交出一份亮丽答卷。

    四川大胆创新,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2014年,四川率先推出高速公路等六大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随后,《关于推进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改革专项方案(试行)》等系列配套方案陆续出台,引领国企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推进。

    今年,全国首个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在四川推出,服务企业1300多家。四川探索通过股权合作,构建起紧密的组织形式和成果分享机制。在此机制推动下,四川省商用无人机产业联盟催生出一款全新的无人机产品——灵龙。

    截至2016年底,四川承担中央和国家部委改革试点148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个机遇叠加。如期完成中央下达的“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结构调整和动力切换加快。在全面创新改革中,四川编制实施综合改革等“9张清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21个市州“全覆盖”,率先设立规模100亿元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率先开展军工单位、军工科技成果市场化改革探索。“十三五”国家优先布局的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四川。

    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 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释放

    近年来,四川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加快推进转化医学研究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大型低速风洞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斯坦福国际研究院、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先进微处理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内外高端创新平台成功落户。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和在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6家,全省各类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1328个,数量居西部第一。开发区发展取得重大突破,130余家开发区有望纳入国家目录并获批为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增70家左右,比目前的63家多一倍以上。

    四川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推进,建成“四川双创”“四川云网”等服务平台,“菁蓉小镇”“蓉创茶馆”等成为全国双创品牌,全省拥有郫都区、四川大学、天府新区、长虹集团等7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创业投资活跃,全省各类创投机构700余家,管理基金规模突破1500亿元。五年来,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89万户,成都双创指数由203提升到220,新经济指数排名全国第四,四川已成为我国双创活力竞相迸发的重点区域之一。

    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省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成效。去产能方面,2013-2016年全省关闭各类小煤矿缩减产能7129万吨,2016年全面取缔“地条钢”,化解钢铁过剩产能420万吨。去库存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较快,2016年全年增长21.2%;2016年末商品住房消化周期8.7个月,比上年缩短3.7个月。降成本方面,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8%,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企业利息支出从上年的增长3.6%转为下降5.6%。补短板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0.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构成中,农业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59.0%提高到2016年的60.9%,林业从3.2%提高到3.6%,渔业从3.2%提高到3.4%,畜牧业从34.6%下降到32.1%。特色效益农业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油料、蔬菜、水果及茶叶四大品种的产值达到2439.0亿元,比2012年增加788.3亿元,四大品种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7%,比2012年上升6.0个百分点。

    军民融合迈向深度发展 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速

    四川牢固树立发展地方经济与服务国防建设一盘棋思想,以全面创新改革为统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力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实现国防工业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加速转化。2016年,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达287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合作机制加快建立。率先与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科技委、12大央属军工集团、中物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连续两年举办高层次、大规模军民融合专题推进会,签约军民融合重大项目200余个,联手推动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大数据服务公司、通信技术研究院、核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增能力和重大项目在四川布局,协议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

    四川双向互通的“军转民”“民参军”体系不断完善。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取得积极进展,15家军民融合企业成功重组改制,全省军民融合上市企业达30家。“民参军”机制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3家军工单位完成“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联合审查试点,新增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民口企业153家,全省从事国防科研、生产、维修和服务的单位已超过500家。

    四川军民互动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初步构建。建成大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涵盖100余位专家、15个重点实验室、300余家企业和2000多台精密仪器。创建全国唯一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建设16家省级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建立四川省军转民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军民融合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转化平台近50个,促进400余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军民融合产业实现集约集群发展。“十二五”期间,四川参与承担载人航天、北斗卫星应用、大飞机等一批高精尖领域的国防科研任务和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点火工程”、航空发动机、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工程等一批重大专项相继落户四川。与央属军工集团共建核动力、核燃料、航空整机、信息安全等10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已布局项目40个、完成投资407亿元。

    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 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四川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新趋势,坚持把发展新经济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重要突破口,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配置科技资源,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新的竞争优势不断形成。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选择四川优势领域、具有前沿引领作用的356项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目前已启动布局251项、占71%。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捷报频传,50MW重型燃机自主研制取得重大突破,飞机大部件模块化系统集成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已在国产大飞机、公务机中使用,国内首条6时第二代/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线建成投产,全球第一列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在蓉成功投运。

    四川坚持高端引领,着力培育节能环保装备、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推动产业层次持续提升。2016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6900亿元,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培育发展创新产品,重点培育发展702个战略性新兴产品,622个实现产业化,产业化率达88%。

    四川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加快发展,2016年网络零售额增长29.8%,今年上半年增长36.6%,1919酒类直供、中药材天地网、人人快递等平台进入行业领军方阵。智慧经济和分享经济发展迅速,大数据中心数据量年均增长40%,极米激光电视、AIMATHS高考机器人等新技术层出不穷。

    四川自贸区建设交出亮丽成绩单

    今年10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用一组闪亮的数字迎来挂牌半年:新增注册企业16162家,注册资金2068.9亿元,新设外资企业145家。

    这意味着,过去半年中,在这片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增加近90家企业。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以自贸试验区落地建设为标志,四川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全新阶段。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以来,带来的成绩显而易见。企业体验到了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所带来的“高效”“快速”的好处。同时,建设自贸区给群众也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是典型的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企业持续快速增长,成立半年入驻企业破万家。截至9月30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共新登记各类型企业10679户,新增注册资本(金)1017.21亿元。

    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也成绩不俗。从2013年开行31列,到2017年仅1月—9月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共开行566列……开行频率也从最初的每周1列单向运行发展至可实现每周“去13回10”双向稳定运营,成为中国国内运行稳定、运行时间短、发班频率最高的中欧班列。今年,成都国际铁路港将力争开通中欧班列1000列,成为国内第一。伴随着自贸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平行进口车也在青白江区有了“落脚点”。自贸区挂牌当月,近百辆平行进口车实现大规模整车以大贸模式通关的同时,面积达3.7万平方米的平行进口车展销中心也开门迎客。

    川南临港片区今年4月1日挂牌短短100余天,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1-6月,全区累计进出口总额52937万美元,增长1041.4%;其中出口额达49486万美元,增长1058.4%;截至7月21日,新注册企业1159家,注册资本97.7亿元;川南临港片区结合实际积极完成试点任务,在制度创新、企业新增注册数目、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已复制推广其他自贸区创新经验136项,自主创新经验30项。

    本报综合报道

    图片据新华社

    数据会说话 >>

    一号工程

    四川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作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以全面创新改革为统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8条改革经验全国推广,2016年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达287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102项

    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确定256项改革任务,截至2016年底,已完成102项,占总数的近40%,今年将再完成107项,占总数的八成以上。

    203个

    截至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 38次会议,审议通过242个专项改革方案,其中需要四川对接的有203个。

    116个

    需要四川对接的203个方案中,截至今年7月底,已完成对接116个。尚未对接的87个专项改革方案中,73个中央尚未正式发文,其余14个已启动并抓紧对接。

    六成

    截至目前,中央和国家部委在川部署148个改革试点任务,同时我省确定75个省级试点,累计有200多个国家和省级试点。在此前已完成30多个的基础上,今年将再完成101个,完成率将超过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