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点多极战略着眼长远发展

06.01.2015  11:05

  2014年12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和《瞭望东方周刊》等联合承办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上海举行。该报告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均衡性五方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六城市群进行了综合考量和客观评价。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图据网络)


  报告显示: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优质人口集聚、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发展水平上走在前列,三大城市群垄断前 三甲的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撼动。

   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经济基础薄弱,城市一体化程度较低,整体上落后,但在一些指标上也有优势。

   六个城市群的层级分化问题比较突出,且日趋固化。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乐观: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存在较为严重的“简单均衡”或“一城独大”现象;失业人口数量逐年上升;资源与环境压力逐年加大。

  事实上,为了破解报告中提出的“一城独大”现象影响着城市群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问题,六大城市群近年来已采取了多种措施予以应对,作为成渝经济区组成部分的四川,在2012年年末即提出了“多点多极”的发展战略,拟在提升首位城市成都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四川确立多点多极战略着眼长远发展

  四川有15个市位列成渝经济区之中,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为了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2月19日,四川省委常委会讨论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四川迈出了全域全面开发、多点多极共兴、重塑经济版图、实现强省之梦的步伐。

  按照规划,“多点”就是要做强市州经济梯队,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有10个左右市州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有5个左右市州经济总量超过1500亿元。“多极”,就是要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实施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区域规划,培育“四大城市群”、发展“五大经济区”,形成支撑四川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

 

四川五大经济区2013年经济总量(图据四川日报)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格局正加速形成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正在四川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次第展开。2013年年底,四川省GDP“千亿俱乐部”成员已达12个,较2012年增加3个市州。全省183个县(市、区)GDP总量超过100亿元的有96个,比2012年增加11个。

  四川省投资促进局分析:近年来,我省投资项目的区域分布出现了明显变化,成都不再是绝对的老大,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等区域强势崛起,签约项目与成都经济区相近。2013年,五大经济区中投资增长最快的是川南经济区,完成投资2909.3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省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2.8%提升为13.8%;绵阳、南充、达州三个市投资总量均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企业家眼睛向下,与区域活力的迸发不无关系。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四川的经济热点正从核心向外围扩展,新活力催生出崭新的发展格局。

  首位城市提升。2014年2月,投资额67亿元的首批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新川创新科技园,涉及移动互联网、消费电子产品研发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成都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的步伐越来越快,正在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地。

  次级加速突破。2013年,我省建立省领导联系指导经济区、市(州)和基层工作制度。不久前,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分别举行了经济区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共商区域合作大计。川南四市有望实现医保卡、公交卡等“一卡通”。区域发展正在凝聚更强大的合力。

  区域发展的平台支撑力越来越强。绵阳科技城依靠创新驱动率先实现突破发展,正在形成全省新的增长点;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向全球发布1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等区域合作平台打造日趋成熟。

  底部基础进一步夯实。我省成立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一套夯实底部基础的组合拳初见成效。截至2013年年末,我省183个县(市、区)中,GDP总量超过100亿元的有96个,比上年增加11个;超过200亿元的有43个,比上年增加6个;超过300亿元的19个,比上年增加2个。

 

四川2013年度GDP过千亿市州地区生产总值(图据四川日报)


   多点多极战略改变四川经济版图

  随着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四川经济版图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看来,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充分调动了各地发展的积极性,各地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将极大增强四川经济发展的动力。

  首位城市——成都有望进一步提质升位。2014年7月,成都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的意见》,到2020年建成国家区域性服务业核心城市,从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楼宇经济提质增效、打造国际化平台、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四个方面推动转型升级。

  川南新兴增长极有望继续加速崛起。继2011年宜宾率先在川南城市群中GDP超千亿元后,泸州、内江和自贡相继跨入千亿俱乐部。其投资、交通互联互通、相关区域协作发展机制等方面也走在全省前列。各方期待,川南经济区在全省竞相发展中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川东北经济区有望加快建成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交通互联互通要加速推进”、“产业错位发展,突出优势”……2014年4月23日,在省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协调小组暨市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各方纷纷建言打造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谋变局需借大势。盛毅建议,各区域应在把握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对接成渝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发展机遇,“参与产业分工协作,做好政策衔接等”。

  政策机遇更为实在。2014年,我省向“四大片区”累计投资1952.29亿元(不含教育行业财政性资金),近期出炉的《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以及《2014年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着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我省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等,也都是良好的政策机遇。“我省推进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存在难得的发展窗口期,各种发展机遇叠加。”冯键认为,除了国家重点推进的经济带建设外,全面深化改革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建立区域良性互动机制。(涂丽君综合自瞭望东方周刊、四川日报、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