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基本建成

15.06.2016  17:05

 

(记者 戴璐岭)四川是全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农村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鲜明主攻方向,聚力关键突破,传承和发扬了“敢为天下先”改革精神,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新一轮农村改革正实现“新突破”。

  其中,四川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全国领先,基本建成覆盖全省、联网运行、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成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新突破”。

  据了解,2008年,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全国率先成立,2015年6月,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同时,各地交易平台也在加快建设。据了解,目前共建成成都市、德阳市、巴中市、遂宁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达州市等8个市级交易平台,县级交易平台118个,乡镇服务站1876个。截至2016年5月底,我省各级平台共完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逾12万宗,实现流转交易金额584.36亿元。

  此外,规划建设“一中心多后台”的农村产权联网共享交易系统,以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为中心,建立全省统一的交易信息发布平台、数据平台、业务处理平台,统一交易规则、交易鉴证,突破了地域限制,提升了农村产权价值,提高了交易效率,实现了网络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据了解,成都农交所为有交易需求、合作愿望的市、县平台提供交易目录、交易规则、交易流程、交易鉴证制度及交易格式文本等。初步建立起了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发布网络平台和竞价交易系统,逐步实现联网运行、信息共享。通过观摩学习、现场教授等方式,指导各地交易平台建设。到2015年底,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已经同5个市和15个县联网运行,累计交易额443亿元,在全国同类交易所中稳居第一,成为全国最大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之一。

  四川省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农村产权流转和交易运行,推动了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资产化、资本化、财富化,助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经验。

  为全省农村交易交易设计了蓝图。我省是全国第一个出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指导意见的省份,为全省规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搭建了政策平台,也为其它省区提供了借鉴。不断完善配套机制和工作体系,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信息发布、业务管理、网络竞价交易等核心功能,为产权交易人提供资料录入、信息查询和网上交易等服务,农村集体产权实现了集约化、动态化、信息化管理。同时,规范化的管理减少和避免了交易双方的利益纠纷和摩擦。

  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在统筹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等“多权同确”的基础上,通过交易市场的引导,促进了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优化了农村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集中开发利用率。据调查,全省已流转土地总面积1619.9万亩,农村土地规模以上流转1025万亩(指流转面积30亩以上),占流转总面积的63.3%,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农村资产资源的规模经营,助推了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

  实现了农村资产增值和农民增收。由于产权交易采取挂牌竞标交易,使农村资源得以与能人结合,产权交易规模得以迅速扩大,农村资源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利用。特别是闲置的集体“四荒”资源和资产,通过流转交易引导资金向农村和农民转移,集体和农民也增加了财产性收入,达到农民、村集体和经营者“三赢”。截至2015年底,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加223.6元,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增幅达21.04%。

  有效缓解了农村资金不足问题。土地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涉农保险政策等提供了重要基础。据了解,全省有16个市(州)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9.12亿元,特色农业保险签单保费将超过2亿元,保险品种超过30个,特色保险覆盖率将达到10%,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农村资金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