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信:金融扶贫带动农村“造血”致富

17.06.2016  19:21

 

  在我国“十三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各地都打响了扶贫攻坚战,作为全国扶贫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四川曾立下军令状,全省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人左右,到2020年88个重点贫困县全部“摘帽”,扶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

  脱贫容易,不返贫难。怎样从根源上摆脱贫困,怎样真正让贫困地区实现自我“造血”?这是作为农村扶贫主力军的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四川农信社”)一直探索的问题。

  “为了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四川农信社近年来充分发挥扎根农村,距离短、点多面广、覆盖宽的优势,以支持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为重点,着力健全服务体系、创新产品类别、加大信贷投放、精准对口帮扶,目前已为四川88个重点贫困县授信评级215515户,全系统各项涉农贷款余额3944.97亿元,真正带动了农村‘造血’致富。”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张远国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精准摸底创新金融政策推广小额信贷

  “以前农民由于没有大量存款和项目需求,无法享受很多的金融服务。”张远国对记者说,“现在农信社就是做普惠金融,普惠大众。我们将服务县域经济和小微企业当做自己的使命,让农民足不出户享受到和城市人们同样的金融服务。

  四川农信社在四川的精准扶贫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服务模式从传统的“等客上门”变为“主动引导”。针对农村地区贷款户数多、单笔金额小、经营费率高、缺乏抵押物和风险大等问题,农信社出台了专项小微农户贷款政策,该政策门槛低、授信金额高、条件相对宽松。在充分了解每户贫困户贷款需求的基础上,解决了小微农户贷款难的瓶颈制约。

  四川农信社于2015年5月20日正式启动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试点,率先在旺苍和通江县开展,搭建金融扶贫绿色通道,积极向贫困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政府贴息”扶贫小额贷款,让贫困户发展自身有能力经营的粮油、茶叶、药材、果蔬、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自主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并向全省另外86个贫困县推广,目前四川已有18个市州98个机构取得阶段性成效。

  此外,四川农信社还积极开办了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助学贷款等多类贷款,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类产业链金融模式,“保险+信贷”模式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创新推出“1+N”扶贫金融服务模式,打造“蜀信E”、“O2O惠生活”等服务平台。通过畅通贷款渠道,加速服务转型,提升了贫苦地区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截至2016年5月末,四川农信系统存贷款规模达13000多亿元,5000多个营业网点遍布城乡、直接到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川农民自己的银行,近年来四川农信系统以占全省金融机构13%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省89%以上的农业贷款、98%以上的农户贷款、100%的藏区牧民定居贷款和彝家新寨贷款、70%以上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满足了占总数近55%的县域中小微企业贷款需求。

  精准定位创新金融产品扶持产业发展

  扶贫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脱贫到增收致富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有的贫困户由于缺乏长期增收的能力,短时间接受帮扶后可能会返贫,特别是没有‘造血’功能的地方返贫率还不低。按照传统的扶贫模式,以前由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扶持,农业部门提供养殖技术,金融部门提供贷款支持,但这对于部分贫困户来说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川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书记焦杨告诉记者。

  以广安市前锋区会龙村为例,农信社给当地农户建设养鸡养猪场,但农户最多可做简单的手工活,没有办法以此为生。后来农信社除改造当地农户的土坯房外,还找到专业合作社包装项目,承包土地773亩,前期种植桃树苗400亩,将资助资金参股,预计2018年开始产生收益后进行分红返给贫困户,当地由此也形成了观光农业基地,真正地带领当地“造血”致富。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定位。四川农信社针对每个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扶贫措施。在四川省遂宁市的射洪县,通过“互联网+三农+金融”,进行电商“造血”;在阆中市岳林垭村,发展家禽养殖等产业;在雅安芦山开展种猕猴桃培训,农信社出资邀请专家,引导当地农户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精准对接创新金融服务构建扶贫体系

  四川农信社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主体,其社会责任、政治使命甚至更为根本,必须走“普商兼容”的道路。张远国回忆起四川多次地震后的情景,“无论是5·12汶川地震还是4·20芦山地震,94%以上的灾区农房重建贷款都是我们发放的,明明知道是风险,但我们还是抗了下来,通过商业的盈利来反哺普惠金融,用资金来撬动其他资源配置。”经过一次次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四川农信社构筑了全方位的精准扶贫体系。

  四川农信社通过精准对接,积极引导贫困地区群众找到脱贫致富之路。在组织架构上,四川省、市、县三级农信社,深度介入扶贫,直接到村,驻派第一书记61人,驻村干部45人。他们充分发挥精准扶贫“联络员”作用,通过指导制定扶贫规划、帮助协调落实发展资金、争取扶贫项目、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扎实推进联系点扶贫工作。从对口帮扶情况看,全系统对接精准扶贫村171个,到村指导5777次,结对帮扶4910户共计13739人,提供帮扶资金2673.48万元。

  针对甘孜、阿坝、凉山这些金融机构力量比较薄弱的贫困县,四川农信社采取内部扶贫,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内地优质信用社、当地农信社以及当地政府签署三方协议。内地信用社扶持贫困地区的农信机构,当地农信机构再扶持当地的农户,以增强其服务精准扶贫的功能和落实对口帮扶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