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从“藏粮于仓”转向“藏粮于地”

17.05.2016  12:59

  “十三五”期间建成高标准农田133.3万公顷

  全家仅有0.27公顷地,却分散成二十多块,面积大的有四五分,小的只有一两分。保不住水,每年栽种水稻还得请人往田里灌水,一次要一两百元……这让自贡市沿滩区瓦市镇点灯村村民黄正伦伤透了脑筋:“儿子、儿媳总劝我不要再种地了,可我种了一辈子地,地荒着心疼。

  现在,黄正伦再也不用愁了。为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我省提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仅去年就建成高标准农田45万公顷,新增耕地2.3万公顷,分别超出目标任务2.4%和91.8%。

  □本报记者 吴璟

  1

  为什么建?变“藏粮于仓”为“藏粮于地

  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注满清水的梯田蜿蜒叠加,一条公路从中间穿过,犹如一幅美丽画卷。“这在五年前根本没办法想象。”村民李春华告诉记者:“别说种地了。因为路的问题,种同样的菜,我们这里每斤卖得硬是要比别的村便宜好几角钱。养了猪,还得请人背出去卖,一头猪要少卖百把块钱。

  这不止是点灯村的难题。

  四川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中低产农田比重大,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条件依然薄弱。如何补短板?

  四川瞄准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普通农田质量、产量全面提升,达到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十二五”期间,建成高标准农田188万公顷,新增耕地12万公顷。按照平均亩产计算,这188万公顷高标准农田能生产881万吨粮食。而我省目前耕地保有量为674万公顷,2015年粮食总产量为3443万吨,相当于用不到现在三分之二的耕地生产出了相同产量的粮食。“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转变的必由之路。”省国土资源厅耕保处负责人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为例,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该镇灌溉系统配套,旱涝保收面积增加,田间道、生产道网络全面形成,通过地力培肥的黄谷亩产由原来的450公斤提高到了600公斤。

  2

  该怎么建?产业引领,连片推进,节约资源,保护生态

  郫县安德镇泉水村,一栋外表不起眼的平房内却有大乾坤——这里是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入驻企业修建的物联网监控中心。

  走进室内,但见一面墙上挂满了显示器,田间大棚内的空气湿度、温度、光照、土壤盐分等实时数据和视频分布在屏幕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共安装了27套摄像头和其他监控设备,在手机App上就可以对摄像头的角度进行调整。

  这里过去只能种水稻和普通蔬菜。

  邻水县,6个乡镇84个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起万亩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县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合江县,自2006年实施第1个土地整理项目以来,共竣工验收土地整理项目37个,打造出三江新农村示范片、虎头镇万亩荔枝、密溪真龙柚示范基地等一批产业核心区。

  连片,并不等于“千篇一律”。

  巴州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邀请群众全程参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实施监管。射洪县香山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8个村,每个村具体情况不同,县协调领导小组就抽调各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技术小组,为每个村细化方案。

  土地整理不仅要让土地用起来,还要让它活起来。四川尤其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宣汉县君塘镇,农村引水排灌沟渠、田块分隔堤、农田耕作区小道尽量使用渗水性强的材料,确保微生物自由流动;同时减少大型机械施工,避免破坏表土的熟化层。江油市新安镇,恢复了近20公顷的湿地公园,将田、水、路、林、村各要素有机整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