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独立小书店60后店主:开一间很纯粹的书店

23.11.2016  21:37

  你可知道数年前,发生在红星路上的一起文化事件:因开在四川作协旁的一家独立小书店——“求知书社”的关张,引发了文化圈一场不大不小的震动,也引来著名作家阿来为此撰文感叹。

  是的,这家始于1996年的人文小书店,因其小众而又小众的特质,也因其独立于实体书店寒冬的个性,在其20岁生辰之际,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初冬的一个午后,将它和它60后的主人吴翠萍,再次带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相继关闭了红星路在内几家分店后,“求知书社”目前硕果仅存于商业街的一隅。而过去20年,既出现过畅销纸质书频频出现的高峰,也出现了实体书店遭遇空前寒冬的低谷。求知书社没有走那种与地产商合作,得到租金优惠,进驻大商场的路子,也没有像很多实体书店纷纷开起附加卖咖啡、手作小工艺品自救。

  一直专注经营人文小众图书,它靠什么支撑走过了20年呢?

  价值

  “如果说,我的小书店有什么特色的话,我觉得就两条:第一,我会认真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书来卖;第二,顾客可以跟我本人成为读书上的朋友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这个城市已经有不少进驻地产商圈的连锁书店,也有很多大型书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独立的人文小书店?其实容纳不同特色的书店,是一个城市精神生活多元化的表现。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每一家独立书店的消亡,都是对公共文化多元性的一种打击。

  长久以来,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书店就是个卖书的地方,与这种精神生活的相对匮乏相匹配的是,国内一些城市虽然书店也不少,但大部分都缺乏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既不与读者互动,也不把自己视为一个公共生活空间,仿佛去书店就只是一种商业交易。

  对于自己小书店的定位,吴翠萍有清晰的认识,“如果说,我的小书店有什么特色的话,我觉得就两条:第一,我会认真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书来卖;第二,顾客可以跟我本人成为读书上的朋友,书成了一个思想互动的媒介。读者来到我这里,不只是完成买书这个商业购买行为。他们还会找我分享一些读书的心得,跟我讨论。这个提供交流与咨询的功能,也是我愿意为读者服务的。

  角色

  “是的,‘图书高级买手’这个说法很不错。我就是一个为大家选好书的人

  书海茫茫,很多爱看书的人未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到自己需要或者喜欢的书。而在日本,有一种职业叫“选书师”。他们会去主动跟潜在的购书人交流,了解客户读者的阅读需求,把客户真正需要而且确实值得客户阅读的好书,推介给读者。

  吴翠萍对自己的很多顾客读者了如指掌,恰如“选书师”,“我很喜欢跟进来的每一个读者聊天。通过聊天,我能很快大概判断,这个读者会喜欢哪些范围,哪一类型的书。我就会主动给读者推荐。很多推荐都得到读者的认可。

  对于“选书师”或者“图书高级买手”这个角色,吴翠萍很接受,“是的,‘图书高级买手’这个说法很不错。我就是一个为大家选好书的人。我的工作就是整天跟书打交道,通过各种渠道,比如纸媒的报道,值得信任的网站上网友的推荐,出版社发给我的目录,以及我自己通过阅读形成的感受等等,去判断一本书的价值高低。当然,我发现好书的渠道纵然再多,毕竟还是一个人,视野有限。有很多读者朋友,他们也会自发给我推荐他们看过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