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发展方式:蓉布局总部经济

22.05.2014  14:42
核心提示:《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3)》显示,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实力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在全国排名第八。    《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3)》显示,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实力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在全国排名第八。

  成都市商务局对外经济合作处副处长张洪玲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成都凭借区位、人才和环境等比较优势,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等汇聚,成都的总部经济已经颇具规模。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也认为,最近几年,总部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一线、二线城市都提出发展总部经济,而成都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继续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将对城市发展转型升级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成都“魅力”

  总部经济,是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赵弘认为,“总部经济是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模式,能够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最近两年,成都在"五大兴市战略"的指导下,加速了发展总部经济的脚步,尤其是锦江、青羊等中心城区,对总部经济发展进行调研、规划,有效吸引了国内外企业总部聚集进驻”。

  目前,成都中央商务区和各城区总部聚集区已颇具规模,引进了飞利浦中国第二总部、GE创新中心、丰隆集团大中华区总部、肯耐珂萨中国西部总部、斯伦贝谢西南总部、中粮西南结算中心、中节能西南区域总部、联想集团区域结算中心、宏华集团中国区总部、京东商城区域结算总部等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总部项目落户,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业、金融服务业、生物医药产业、机电设计、现代制造业等为重点支撑产业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而为了避免无序竞争,成都根据各区自身产业发展的现状,形成了锦江区以金融为主、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为特点、成华区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特点、金牛区为工业总部的发展布局。

  成都市商务局总经济师周立志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依靠行政手段,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布局生产、服务和研发机构,不具备对要素的整合能力。因此,从经济发展条件来看,总部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诞生的产物,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成都的目标是培育总部在成都的跨国公司,整合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

  谈及众多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并将区域总部设立在成都的原因,周立志表示,成都的“魅力”来自四大优势,支撑着这座西部内陆城市发展出越来越多的总部企业。

  首先是成都的区域优势。成都是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商贸、交通枢纽,能和周边形成生产、制造、总部的链条关系。2013年,成都公路、铁路、航空齐头并进,高速路网从“一环八射”迈向“一环十射”,成都与周边市州均有高速公路直接相连。成都日益完善的公路交通枢纽体系有力地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是经济基础。2013年,成都坚持“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经济发展基调,深入实施“五大兴市战略”,经济逆势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突破9100亿元,成都经济实力强大。

  第三是创新研发能力。成都是高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科技人才数量居西南地区第一,能为总部经济提供人才保障。此外,成都不仅有高水平的“引进来”,更有大胆的“走出去”,深度参与了世界城市分工和全球产业合作,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第四是国际化程度。成都国际化程度高,外国领事馆数、知名企业大区机构数均居西部首位。成都已与223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直接经贸关系,成功举办了财富全球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2013年,成都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亿美元,增长20%。

  培育本土总部企业

  总部经济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所呈现的形态并不一样。就成都而言,周立志说,成都不仅要吸引跨国公司来成都设立总部,更重要的是培育本土的总部公司。

  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阎星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说,考虑到全球总部企业数量的有限性、各大中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中远期成都应采取“以内聚为主,外联为辅”的总部经济发展路径,加大对本地企业的扶持力度,营造适合自身总部企业培育、发展和根植的内聚效应,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支持“走出去”深度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培育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和跨国公司。

  事实上,近年来,成都市部分重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抓住机遇积极抢占市场,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成长为跨区域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构成了总部在成都,子公司或生产制造基地不断向市外、省外乃至国外延伸的典型总部经济形态。如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康弘药业集团、地奥集团、蓝光集团、仁和集团等本土企业总部成为行业领跑者和标准制订者,有力提升了成都总部经济的“成色”。

  据周立志介绍,在未来,有望产生本土总部公司的企业主要来自三个领域,即农业、制造业和服务贸易。

  就专业划分讲,贸易方式可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但前者目前面临打价格战和全球产能过剩的问题,而服务贸易打造的是核心竞争力。

  周立志颇看重成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实力。他说,成都高新区的软件服务贸易,提供跨境服务,向全球输出技术,也从全球获得利润,未来高新区将成为成都软件服务贸易的主阵地,也将诞生一批本土的总部公司。

  在农业领域,成都则有新希望、通威等一大批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布局的公司。制造业方面,成都则在轨道交通、航空产品方面有着全国领先水平。

  但从现实情况出发,周立志强调,并非成都本土的总部企业的目标都是全球化,而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成都本土的上市公司,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全世界的资本市场,整合生产要素和信息资源,成为跨国公司,“成都的目标是有一大批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和占领市场的公司”。

  第二个层次是全国性的企业。周立志说,如成都本土的家居建材龙头“富森美”,目前已经不满足成都市场,开始在全国进行布局。第三个层次,则是培育区域性的总部公司,“给更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民营企业更好的空间去成长”。

  周立志说,成都要培育更多的总部企业,其实是要求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不是靠硬投入,而是软实力,即“总部企业不能简单等同于大企业和大集团,而是立足于成都,向外输出管理和技术服务以及资本,而不是单纯的输出产品的外贸企业。”

  在政策上,去年底成都出台《总部经济发展支持政策》,首次提出“加快建成以总部经济为特征、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服务业核心城市”。成都市商务局课题组报告认为,从“中心”向“核心”的转变,是成都发挥“首位城市”作用、引领内陆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成都积极应对全球城市竞争、提升在世界城市网络层级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必将成为成都加快提升产业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