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解读·伟大变革】发展成果惠民生——怎么扶贫?怎么小康?

23.10.2017  20:37

 

(记者王健 马闯 张棉棉)在历时3个多小时、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中,粗略计算,总书记一共提到“人民”203次。“人民”两字,不仅高频率地出现在报告里,也一直贯穿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

习近平: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美好生活,就是渴望幸福并为了幸福而奋斗。”在中国,以“幸福”命名的道路、街巷、社区、村落有近千个。“幸福”这个词,承载了太多国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期望,而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得满足人民的这种期望。

习近平: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定了我们党任何工作的得与失都要回到“人民”这个原点和初心:成绩,要用“人民”的获得感来衡量;差距,要用“人民”的幸福感来弥补;历史,要用“人民”的安全感来写就。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源于古籍《尚书》,“以人民为中心”才是今日中国之方略。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采访路上,总能听到他对贫困生计的认识。

习近平: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七年。那个时候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工作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也最多。

快过2013年元旦的时候,总书记刚刚就任一个多月,他希望去河北阜平看看那里的扶贫工作,临行前他再三叮嘱,不安排,不准备,看真贫。

习近平:来的地方不多,但是我想看到我们现在真正的山村,像老唐你们这样的,现在都是怎么过日子的。你们平常都吃什么呢?

踩着泥、淋着雨、冒着雪,总书记的扶贫调研路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2013年底,他去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调研,盘山公路走了几小时,又翻了几座山,村里一位苗族大妈因为家里没电视,不认识总书记,总书记就跟她说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正是在那里,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后来,在16年的两会上,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又提起十八洞村。

习近平: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方法在于精准,这是我在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精准扶贫,否则就是手榴弹炸跳蚤,不解决问题。看起来热热闹闹,你没有点到穴位上。

用“点穴”法精准扶贫,少数民族一个不能少,贫困群众一个不能少,革命老区也一个都不能少。正像总书记在2016年新年贺词说的那样。

习近平: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只是第一步。今年的“7·26讲话”上,总书记连用了八个“”字描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就是我们13亿人的幸福梦!

怎么扶贫攻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也是这几天代表们最为关切的话题。新疆代表米日姑丽·艾克米汗、云南代表李秀领、广西代表黄树新都表示,党就是要为老百姓多做好事,要让13亿人有更多的获得感。

吉林代表巴音朝鲁:人民想什么,党和政府应该干什么,以幸福美好为奋斗目标,解决好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活当中存在的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江西代表曹淑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的幸福感前所未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前所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前所未有。

贵州代表周建琨:在农村我们已经建了近3000个脱贫攻坚的讲习所,扶贫和扶志要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子上帮助他。

今年,我国将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全年1100万的新增城镇就业目标即将提前完成……发展成果惠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