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旅双链结合 “旅游扶贫”在纳溪升级扶贫中效益彰显
互联网+农旅双链结合,让旅游触角伸进废弃工区,布满村寨田园,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花田酒地景区定位准确,把花与酒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塑造了自己的景区特色,在川南地区率先突破旅游发展。”12月11日,花田酒地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审中,评审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纳溪区把清溪沟的废弃厂房改建成游客集散地和主题餐厅,把散落的古寨古街修旧如旧,盘活荒地建花海融入自然,植入酒文化打造成景区。景区建成后,不仅解决了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还实现了当地农民就近就业,实现旅游与扶贫有机融合。
这只是泸州市纳溪区 “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画面。
废弃厂房与乡村田园的融合,何以赢得评审专家如此好评?
答案很简单,纳溪区在“次级突破”和“多点多极支撑”的战略中,结合区域实际,抓住时下旅游重生态、休闲、体验的特点,以“经济转型”为突破口,“旅游扶贫”为着力点,把废弃厂房和青山绿水无缝对接,把乡村田园和乡愁合理交融,全面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目前,纳溪区已有6镇11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村)”,一幅“全域旅游,处处风景”的山水画卷就此铺开。短短几年时间,纳溪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0亿元,部分群众随着旅游收入的增加逐渐富裕起来。
“借鸡下蛋”废弃工区成“新景”
“花田酒地虽然景区面积很小,但景区融入了自然,融入了蝴蝶画、油纸伞等地方‘非遗’文化,项目做得非常精致、精细,能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作为花田酒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审组的成员,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王冲这样点评花田酒地。
2011年,泸州市被列入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部分企业因资源匮乏停止运转,昔日热闹的工厂安静了。纳溪区以废弃厂房为媒,“借鸡下蛋”,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发展旅游。
纳溪区邀请清华大学、美国HZS等规划策划单位进行咨询指导,包装了以“欢乐纳溪”为品牌的系列生态休闲体验娱乐项目。项目投资成了纳溪旅游发展的引擎和突破口,项目入驻撬动区域经济发展。
“以前出去旅游不外乎逛逛名山大川,现在的旅游却以生态游、休闲游为主,或去体验岁月中的某种生活,感受记忆中的某种乡愁。”纳溪区分管领导邹冰认为。
清溪沟原是一条小水沟,也是某国企厂房区的所在地。“没想到这样一个废弃工业区,都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了。”民强村村民苏小平获悉花田酒地景区迎检后,准备放弃在外的产业,回村搞农家乐。
3年来,纳溪区成功引进泸州老窖、欢乐派海公园、云溪温泉等9家投资亿元以上企业入驻纳溪,签约资金21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0余亿元,在川南旅游投资中遥遥领先。“全域旅游”统揽纳溪旅游全局,景区景点错落有致地布局在各镇(街道)节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赏、读、悟”9大要素,纳溪正逐步完善天仙硐、云溪温泉、大旺竹海、护国战争纪念馆等景区业态建设,当地群众也正在成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时期代表,逐渐脱贫走向富裕。
“农旅双链”衍生旅游扶贫“宽度”
“当今的中国旅游产业,已经从纯粹观光旅游转变成休闲体验乡村游。”纳溪区委书记熊启权说,“我们要探索农村生态扶贫的新路子,在生态建设和修复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8月22日,天仙镇兴场村向省辉的黄金梨果园里,向省辉一家忙得团团转,“客人多得根本接待不过来”。20年前,向省辉在自家的屋后栽种了几棵梨树,而今发展到了300多亩。“以前是自己出门找市场,多了怕卖不脱,现在,果子在树上就能卖掉十之七八。”天仙硐评为国家4A级景区后,旅游人流量急剧增长,每当果子成熟的季节,果园里人山人海,体验采摘的乐趣。
纳溪位于川滇黔渝的结合部,是泸州的后花园。区域内有护国柚、天仙枇杷等“地标”农产品,还有手功红苕粉、川南雀舌茶等“非遗”农产品,农旅双链结合,把游客的需求延伸到田边地角,构建独具特色的“中国纳溪旅游区”。
“筑砌石板路道,购置采摘果篮,在果园、菜地内增添休闲娱乐设施,方便游客体验采摘新鲜果蔬,感受农产品‘好吃放心看得见’,享受‘田园超市’带来的愉悦。”护国镇东巷口村的汪光权成立了合作社,把1000多亩的“护国柚”林区打造成了“迷宫”。
天仙梨园和护国柚庄只是纳溪把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一个缩影。纳溪依托万亩特早茶、桂花、枇杷、甜橙等特色农业,建成花田酒地、特早茶庄、护国陈醋、九色甜元等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让游客拉动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成就农民的致富梦想。
2014年,纳溪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85.92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2.94亿元,带动本地区农副产品及纪念品销售等收入近1亿元,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因旅游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
互联网+村社“集市”拓展旅游扶贫“深度”
“网友只能通过互联网或者微信看到你的产品,如何让产品增强别人的购买欲,首先就得有好的图片。”5月28日,距离猕猴桃的成熟期还有几个月,天仙镇的电商工作员早早地来到猕猴桃基地,指导果农拍好照片,准备预售。
“全域旅游”平台搭建后,纳溪区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熟悉电商平台的优势,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农产品配送服务中心建设,加大景区内特色果蔬、生态禽畜等旅游商品的网络营销宣传。
9月20日,60多辆私家车开进大渡口镇太和村“赶集”。“现在城里很难买到绿色原生态的土特产。从微信上看太和村将组织原生态农产品临时‘赶集’,我们一家人就来了。”网友易飞当天购买了2只土鸡、3只鸭子。
“依托农村特有的生态民俗资源,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旅游起来了,村民的生态农特产品自然就成了宝贝。”葛鹏程是“下派”到村的第一书记,对农产品销售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临时“赶集”结束,葛鹏程迫不及待地把网友在太和村摘柿子、抓鸭子、挖红苕等“赶集”信息晒在了微信中,不少朋友同学打电话咨询下次“赶集”的时间。“农产品的数量是有限的,要保证大家购买农产品的质量,‘赶集’的次数不能太频繁。”
“我们这个聚居点从来没有这么闹热过。”那一天,76岁的村民刘怀林很兴奋: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多山外的人把车开进村里来买东西。让村民更为稀奇的是,他们眼里漫山遍野不值钱的红苕尖、苦藠被城里人争着买。
戏水、爬山、到田园体验采摘、到林区吸氧“洗肺”……走进纳溪,山间田野处处风景。12月5日,室外气温只有14℃,家住泸州的牟先生依旧带着孩子来到合面镇太山生态园。“孩子没在农村生活过,五谷不分,带着他来这里体验农村生活,可以丰富他的知识,拓展他的视野。”
临时“村集”,不仅是纳溪“全域旅游”的一个节点,更是纳溪运用互联网拓展“旅游扶贫”的一块“试验田”。
今年“国庆”长假7天时间,纳溪区各景区景点游客同比增长45%;综合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5%。
纳溪区区长徐利介绍,“短短几年时间,花田酒地、酒镇酒庄等9个投资过亿元的旅游项目逐渐投放市场,田园村寨也成了游客留恋的景点,‘全域旅游’的平台基本搭建成功,‘旅游扶贫’的成效逐渐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