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四个突出”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平昌县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坚持与产业培育、基础配套、集镇建设、就业增收有效结合,努力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目标。
突出理念更新,解决谋划不深的问题。坚持城乡统筹。坚持从规划入手,立足全域全面、功能配套、保障基本、安全适用,一次性把决心下够,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平昌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2016—2018年),同步编制交通建设、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公共配套、土地利用等16个专项扶贫规划,实现多规衔接、多规叠合,形成“1+16”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体系。坚持三区同建。立足区域实际,坚持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与“三区”同建(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新型农村社区)有机结合,做到规划同步伐、建设同标准、管理同水平,致力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在产业园区中找到就业出路,在乡村旅游景区中找到致富门路,在新型社区中提升生活品位。目前,易地扶贫搬迁户在“三区”中建房1100户,安置3375人,就业创业1750人。坚持治理创新。坚持把移民搬迁聚居点作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实行社区化管理、社区化服务。坚持扶贫先扶德、扶贫先扶志,对 “等、靠、要” 思想比较突出的搬迁户,强化“志德”教育,引导搬迁户靠志气、靠技能去脱贫,做一个自力更生的人;对不孝敬父母的搬迁户,强化“孝德”教育,引导搬迁户主动传承美德、孝敬父母、履行义务,坚决克服“建一批新房、养一批懒汉”的现象,实现生产生活方式与基层治理方式同步转变。
突出精准施策,解决靶向不准的问题。精准锁定搬迁对象。坚持把精准识别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第一道关口,按照“群众自愿、民主评议、应搬尽搬、逐级审核”的原则,重点对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无望、地质灾害频发等重点区域的贫困户精准锁定。“十三五”期间,全县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3204户44548人。精准制定搬迁方案。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一村一案、一户一档”的原则,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投亲靠友与城镇购房置业四种方式,分区域、分年度、分村居、分户落制定搬迁安置方案。对建不起房的农村特困危房户,建设廉租房,实现困难群众搬得出来、住有所居、住得安全。精准确定流程标准。坚持户主申请、村级初审、乡镇审核、县级审批、三级公示、签订协议,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有序推进。严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70%的政策,根据不同的安置方式,分类制定补助标准。城镇购房安置的贫困户,除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外,同步享受《平昌县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九条措施》中的优惠政策。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根据搬迁人口,户均补助不低于2万元。
突出机制创新,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创新资源资金整合机制。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灾后重建、涉农资金等,对当年脱贫摘帽村投入1000—2000万元。探索扶贫资金股权量化机制,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支农资金、部门帮扶资金整合入股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再配股给贫困户个人,实行双重配股,收益分红。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推行“政银企农”四方联动,实施搬迁户定向信贷支持计划、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探索大金融撬动大产业促进大扶贫的新路子。坚持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引导搬迁户以产权抵押融资,解决搬迁户创业就业瓶颈问题。创新协调联动推进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帮、乡镇主责、群众主体”的原则,将全县划分为“六大”扶贫片区,组建六大攻坚团队,实行1个片区1名县级挂联领导、1名攻坚队长,1个贫困村1个帮扶部门、1个驻村工作组、1名农技人员,合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建立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搬迁中的重大问题、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为易地扶贫搬迁扫清路障,打通通道。创新责任清单落实机制。建立责任清单管理制度,把项目建设的政策性目标、公益性目标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分门别类建立部门、单位和乡镇、村居责任清单,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和廉政承诺书,明确时间节点,挂图作战,倒逼推进,一月一初评、两月一评比、季度一考核。建立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监察和审计全程介入、职能部门全程配合、委托第三方机构全程跟踪评估的“四个全程”项目实施监管制度,确保项目有序高效推进。
突出四个覆盖,解决搬而不富的问题。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因地制宜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建成茶叶基地12万亩,茶叶加工厂10个;4万亩花椒一步成园;栽植核桃9.5万亩、巴药9.3万亩、水产养殖7.5万亩、莲藕4万亩,辐射带动贫困户1.8万余户5.7万人,预计贫困农户人均增收1200元。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绿色生态等优势,全域发展乡村旅游,225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因户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禽园、小茶园、小药园“五小”经济,真正让易地扶贫搬迁户成为产业扶贫的参与者、受益者。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在实施大交通扶贫的同时,对产业聚集地、农户聚居区、旅游景区实施道路硬化到社全覆盖,解决群众出行和农产品流通难的问题。在方式上,由交通主管部门与镇村实地规划、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启动实施。2016年拟投资4.3亿元,硬化村社道路518公里,覆盖43个乡镇53个摘帽贫困村,实现社社通水泥路。政策保障覆盖到户。分社召开群众大会,宣讲政策;帮扶干部上门送政策,让群众掌握政策。坚持政策兜底,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实行低保政策全面兜底,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坚持就业扶持,对自主创业的,落实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对失业待业的搬迁对象,及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对搬迁到城镇的,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能力提升覆盖到人。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志愿者培训工程,整合农业、林业、畜牧、人社、科技等资源,对搬迁户专门培训指导,确保每个搬迁户至少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目前,对搬迁户累计开展农技、砖工、家政、厨师等技能培训16期8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