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会剧情多 缘何依然吸引观众

06.09.2014  10:22

    随着四川卫视、深圳卫视、东方卫视等地方台开始播出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天观众人数超过8000万人,创造该剧收视新高。9月5日,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评论座谈会"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评论座谈会”上,李后强、李明泉、阿来、何开四、谭力等作家、评论家50余人就电视剧的创作展开讨论,认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当下播出,起到了“唤起历史的记忆,引起观众的沉思”的作用。感同身受专家都是历史亲历者

    在座谈会现场,专家学者们也从该剧的情节细节、人物塑造、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剧一大特色——“重大决策与感人细节的整合叙事”,这一艺术创作手法,摆脱了过去展现历史人物时刻板、“雕塑式”的形象,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鲜活生动而富有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小平形象。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说:“我从第一集到现在,一集不落地追着,有事出差耽误了,都会回去在网上‘补课’,我对这部剧非常有感情,我是78级的大学生,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今天的我。”李后强评价,“这部剧就像是原子弹爆炸一样,形成了强烈的裂变冲击波,它唤醒了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沉思,形成了强大的美学冲击,也激发了当代年轻人的担当精神。

    著名作家何开四同样也是78级的大学生,他回忆说当年经历的一切都太深刻,看着电视剧,演的就是自己这辈人的故事,非常感慨。电视剧中对高层领导的描写比以往都全面很多,让领导更接地气,让大家看到各种政策制定内幕的东西,这种解密很吸引人。文学创作 也需要解放思想

    著名作家阿来从“四川造”的文化产品角度来解读该剧。阿来希望四川文化企业从这个现象中吸收经验,从题材、策划、生产、营销上都能找到和以往不同的地方。当接下来更多的文化企业要继续这样的文化生产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有很好的范例。

    作家谭力也点评道:“此剧和过去其他同类作品不同,它真实反映矛盾,只有真实才能解放更大生产力。”在他看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就是因为很多不曾出现过的人物、没有提到过的事件都一一呈现。“这部剧就像一个信号,一个试金石,让我们这些文学创作者知道对于一些历史的尺度把握。文学创作也需要解放思想,这样才能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四川方言 不再插科打诨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全国热播,在四川更是引起观影热潮,其中邓小平那一口乡音让家乡的观众倍感亲切。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放表示,此前有很多四川方言剧,其效果或是诙谐,或是平实,不过作为电影电视片中的一种特色点缀与艺术辅佐而已。而此次《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四川方言入戏,且唱主角,即使在剧中多以开会宣讲为主,依然能抓住大量观众,这就是邓小平的个人魅力所致。此外,剧中小平同志方言即贯穿着四川方言特有的文化趣味,使剧情更加妙趣横生,如他对多年老部下战友同志的绰号亲切称呼:“王胡子”、“罗长子”等,表现彼此铁血铸就的水乳交融关系。四川人的雅俗共赏“言子”、杂收博取的“龙门阵”特色,都表现得十分自然,使小平同志的形象不仅走近群众,更有一种生命活力。(记者 常雄飞)

    原标题: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评论座谈会上热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