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IC卡电话亭沦为“公厕” 堆满垃圾遍贴小广告

12.07.2015  14:22

7月11日,科联路1号旁的电话亭里藏着垃圾。

  曾几何时,各式各样的公用电话亭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为市民提供便利。近年来,随着手机的迅速普及,过去风光一时的街头电话亭慢慢走向衰落,有的更是面临着破败不堪的窘境。

  7月10日,市民冯先生向本报反映,成都市青羊区科联街1号附近的电话亭沦为“公共厕所”,路人掩鼻而行。

  7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现场,发现电话亭内确实藏污纳垢,而“主角”电话已经成为了一种摆设,无法使用。

  记者调查公共电话亭被弃 成为垃圾桶

  “我们家就在旁边小区,每天都要经过这条路,经常都是臭气熏天。”11日中午,79岁的冯先生站在路边,用拐杖指了指2米外的电话亭。

  记者看到,亭内堆放着小广告、用过的纸巾,地上还有不少粪便,臭味弥漫。而话机则落满灰尘,但当记者掏出IC卡插进电话机时,屏幕无信号,按键生锈,拨号无效。

  冯先生说,从2014年开始,逐渐有人在电话亭内“方便”,初期还有环卫工人打扫,后来渐渐成了无人监管的“死角”。

  当日,记者在锦江区和青羊区大大小小街道进行走访调查,寻找公共电话亭。这些红色的小亭子大多处在较为僻静的角落,已经落满了尘土,电话本身也是老旧破败。

  有的电话亭贴满房屋中介的广告,堆满垃圾;有的成了“杂物室”,放着拖把、扫帚;有的亭子玻璃被砸了一个大洞,电话摇摇欲坠,就快脱落……记者穿过大街小巷,探访了城区20个电话亭,发现无一个电话可以正常使用。

  零售店:几个月才卖5张IC卡

  “拆了,都拆了……卡也不卖了!”说到电话亭,岳府街一家零售店老板冯大姐有些感慨。

  她指了指面前这条街道,“以前不出200米就有电话亭,这条街就有两个。”冯大姐说,由于以前插卡打电话便宜,“一分钟才几分钱”,面值10元或20元的电话卡销量颇高,“一天能卖七八十张”。后来随着手机的普及,购买电话卡的人越来越少。

  2014年,冯大姐门口的两个电话亭被拆,她就再也不卖电话卡了。她说,现在还在卖电话卡的零售店屈指可数,几乎已经“绝迹”。

  记者随后走访锦江区25家大大小小零售店,在锦江区一小巷子里找到了一家卖电话卡的书摊。老板刘女士的摊位是露天的,地上摆着一些时新或过期的画册和书刊,顺便搭售电话卡。

  由于电话卡鲜有人问津,她好几个月才进一次货,“一次只进5张”。刘女士说,与电话卡的萧条相比,手机充值卡“一天就能卖好几千元”。

  是拆是留?周边居民看法不一

  对于市民罗先生来说,电话亭是一种生活习惯。平日里忘记带手机,或是嫌街上用手机打接电话太吵,他就会钻进电话亭,摸出电话卡,“便宜又方便”。

  罗先生用电话卡已经有十几年了。2012年年底,他买了最后一张电话卡,然而,却找不到可以使用的电话亭了。直到2013年底,他习惯性地把电话卡揣在兜里,下了公交车看到电话亭就去试试,“总共试了不下50次。

  2013年12月,他看到很多电话亭上都贴着“正在整修”的公告,于是便开始等待整修,没有再去电话亭试卡。“但直到现在,也没能看到整修完毕的电话亭。

  罗先生认为,公话长途费用便宜,目前仍是一些务工人员和低收入人群的选择;市民如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拨打紧急电话寻求帮助。目前这些电话亭将去向何处?罗先生说他将持续关注。

  记者随机走访多位市民,他们大都不再使用电话卡,但对于电话亭的拆建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电话亭已经淘汰,没有必要存在”;有人认为“破损电话亭成为垃圾堆,影响市容,应该清理拆除”;有人认为“电话亭虽然是少数人的需要,但是应该予以保留”;还有人认为“电话亭代表了一个时代,应该适当保留”……

  来临的新时代

  智能信息亭 已建1000多个

  其实,从2011年起,成都市就开始着手对中心城区的电话亭进行升级换代,使其不仅可以打电话,还可提供Wi-Fi上网等多种功能,称为“智能信息亭”。

  据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2年公开发布的数据,成都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了5000个智能信息亭,其中在2012年完成建设1500个。“届时,无论是哪一个运营商的终端手机,都可以享受6小时的免费WIFI上网,以及3分钟免费通话的服务。

  那么,现在这些智能信息亭建了多少?进展如何呢?7月10日下午,经信委基础设施管理处负责人刘女士告诉记者,按照规划是要建5000个,目前成都已建设1000多个智能信息亭,因为决策调整,暂时不会再新建智能信息亭。

  对于旧有的遭到破损的电话亭,将由中国电信公司进行维护,使其投入使用。中国电信公司工作人员称,目前电话亭维护与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

  多功能互动信息亭现春熙路

  11日下午,记者来到春熙路商圈附近区域,19个印有“智慧春熙”的“触感互动公话信息亭”摆上街头。

  不需要插入任何卡片,也不需要投币,市民摘下电话听筒,就可以拨打免费国内公用网络电话,单次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20秒;只要使用带有WiFi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市民在互动信息亭可以享受一小时内的免费上网;此外,市民可用手指点击LED显示屏幕,操作多种功能:查询公交线路、天气、四川新闻、锦江政务、春熙印象(拍照)……

  中国电信公司工作人员称,目前信息亭仍在建设调试阶段,待全部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将向市民广而告之。

  难忘的旧时代大学宿舍里“打拥堂”等电话

  1981年生的李先生说,大学时代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便是深夜里一群人排队打电话。“由于那时候手机还是‘奢侈品’,接打都得花钱,因此大学生基本都用BP机和IC卡。BP机接收呼叫来电,IC卡打电话回电过去。

  “学校里有三四个这样的IC卡电话亭,一到夜里,电话亭面前排满了人。”李先生说,在电话亭,可以看到人生百态。有人通报奖学金喜讯,有人得知家人的噩耗,有人表白成功,有人失恋抱头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