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专访我校物理系77级校友、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傅世年

13.05.2018  11:18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国家战略,“双一流”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对地方性省属院校的发展也将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四川师范大学作为四川省师范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和四川教育加快发展的新任务,系统推进和加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四川师范大学责无旁贷,使命光荣。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学校构建了“24356”的办学思想体系,为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学校坚持实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的治校方略,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积极应对中国高等院校发展的战略性调整。

  作为助推母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校友在各条战线上奋发作为,取得了令母校骄傲的成绩,他们有着浓厚的“狮子山”情结、“饮水思源、爱校荣校”的可贵精神,长期关注、关心、支持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校友们情系川师,愿为母校的“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在建校72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校友会专访了我校在高校科研界的校友代表,他们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他们有着强劲的专业学科背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阅历,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四川师大人!

  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在“双一流”建设上的宝贵建议,重温难忘的狮山往事,感受他们对于母校的眷眷深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专访我校物理系77级校友、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傅世年

  我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入川师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十分珍惜科学春天的甘露。老师甘于奉献,学生勤奋学习,校园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雨露阳光。赵敏光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王均能老师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还有封小超、赵尚勃等诸多老师的谆谆教诲,都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让我们这些迷茫的青年启动了新的人生征程。响应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号召,向科学前沿进军成为了我一生的奋斗目标。

  在母校学习期间打下的坚实数理基础,可以说是我以后科研人生的“第一桶金”,弥足珍贵。

  从母校毕业后,我考上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学习离散数学、电子光学、微波电子学等基础课程。上述课程的成绩在班上均名列前茅,这些都得益于在母校学习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母校还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我的学术研究生涯极为重要。由此出发,一路走来,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攀登新的学术高峰,作出新的社会贡献。没有在母校打下的基础,后来的一切皆无可能。

  要搭建“一流学科”的金字塔,摆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虽说校园基础设施、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教育管理体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人才是基础中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建议母校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投入资源,对特定专业和学科制定人才吸引政策。比如,首先利用戏剧与影视学、化学等专业和学科中的良好人才基础和社会影响力,招收优秀学生,通过重点培养和对外招聘人才的双管齐下方式,聚集更多的人才,做大基盘,巩固实力,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相关学科水平,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人才培养是每所大学的中心任务,学生在校阶段,要用爱浇灌他们的成长,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增强在校生热爱母校、感恩母校的意识,要重点培养优秀大学生,注意鼓励、指导他们报考全国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将来学成归来,还可以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实,对于考研,学好基础课程是关键,而这些课程的实施,师范大学与其他高水平大学水平无异,我们招收的博士毕业生中也有不少原来本科就来自师范大学的,这表明,只要本科基础打好了,都有机会成长为科研前沿的创新者。

  物理学科既有很强的创新性,也有很强的应用性,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均可提升物理学科的水平,推动学科的发展。我有两方面的初步构想:一方面物理学科的科研工作可以考虑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作为一种策略,逐步壮大学科实力。母校的专家学者可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同行专家多交流,合作申请国家和省里的各种基金,开展前沿课题的研究,争取多发表研究论文,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母校也可与省内企业合作,针对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需求,在企业资金和省市政府产业科创资金的支持下,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共同申请专利。同时在这些合作项目中,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就业前景。

  校友从母校毕业后各奔东西,校友会是校友和母校沟通交流的桥梁,虽然大家现在身处各地,在不同的行业工作,但都可以通过校友会这个纽带串联起来。校友对母校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虽碍于空间、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不能常常回母校,但我们在得到母校召唤的时候,会义不容辞地积极响应,尽量争取为母校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傅世年

 

  傅世年系我校物理系77级校友,1982年考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散裂中子源副经理兼加速器技术部主任。主要从事粒子加速器和自由电子激光(FEL)的物理和设计研究。在日本、意大利、韩国等地开展科学研究,是国际知名粒子加速器专家。主持完成一项核工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973计划”洁净核能项目的强流质子直线加速器课题,主持一项中国科学院基础性研究重点项目和一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强流加速器物理课题。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科学院CSNS质子加速器前期预研项目以及广东省合作支持的CSNS预制研究加速器项目共近20项,现负责我国“十二五规划”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设计与建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防科工委及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已在国内外会议和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70多篇,其中SCI收录50多篇。

  一、记者:傅世年研究员您好,您觉得母校和恩师给您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这在您的科研道路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傅世年 :我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入川师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十分珍惜科学春天的甘露。老师甘于奉献,学生勤奋学习,校园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雨露阳光。 赵敏光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王均能老师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还有封小超、赵尚勃等诸多老师的谆谆教诲,都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使我们这些迷茫的青年启动了新的人生征程。响应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号召,向科学前沿进军成为了我一生的奋斗目标。

  在母校学习期间打下的坚实数理基础,可以说是我以后科研人生的“第一桶金”,弥足珍贵。由于文革的耽误,上高中时没有在学业上奠定什么基础,再加上几年下乡当知青,更是把仅有一点知识都抛到九霄云外。1977年恢复高考时,虽然报考了母校物理系,但连“牛顿三定律”是什么都不知道,入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下来,几门主要课程都刚刚及格。老师给我推荐了一大本自习题集,暑假回家我都在做练习题(冬季入学,暑假是第一个假期),第二学期,我在物理概念、数学方法上就有了起色,之后接连三年被评为学校三好生。从母校毕业后,我考上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学习离散数学、电子光学、微波电子学等基础课程,上述课程的成绩在班上均名列前茅,这些都得益于在母校学习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母校还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我的学术研究生涯极为重要。

  比如,1992年我第一次出国,是由我国“两弹一星”功臣王淦昌院士推荐,我当时在国内正跟他从事“863计划”自由电子激光研究,而去日本放射线医学研究所工作却是要研究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我马上自学离子源理论,在3个月内,成功解答了日本人以前的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相符合的原因。由此出发,一路走来,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攀登新的学术高峰,作出新的社会贡献。没有在母校打下的基础,后来的一切皆无可能。

  二、 记者:傅世年研究员,您认为“一流学科”的打造应该具备哪方面的实力?在母校创建“一流学科”的进程中,您有何宝贵建议?

  傅世年: 要搭建“一流学科”的金字塔,摆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虽说校园基础设施、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教育管理体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人才是基础中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建议母校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投入资源,对特定专业和学科制定人才吸引政策。比如,首先利用戏剧与影视学、化学等专业和学科中的良好人才基础和社会影响力,招收优秀学生,通过重点培养和对外招聘人才的双管齐下方式,聚集更多的人才,做大基盘,巩固实力,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相关学科水平,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人才培养是每所大学的中心任务,学生在校阶段,要用爱浇灌他们的成长,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增强在校生热爱母校、感恩母校的意识,要重点培养优秀大学生,注意鼓励、指导他们报考全国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将来学成归来,还可以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实,对于考研,学好基础课程是关键,而这些课程的实施,师范大学与其他高水平大学水平无异,我们招收的博士毕业生中也有不少原来本科就来自师范大学的,这表明,只要本科基础打好了,都有机会成长为科研前沿的创新者。

  物理学科既有很强的创新性,也有很强的应用性,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均可提升物理学科的水平,推动学科的发展。我有两方面的初步构想:一方面物理学科的科研工作可以考虑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作为一种策略,逐步壮大学科实力。母校的专家学者可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同行专家多交流,合作申请国家和省里的各种基金,开展前沿课题的研究,争取多发表研究论文,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母校也可与省内企业合作,针对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需求,在企业资金和省市政府产业科创资金的支持下,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共同申请专利。同时在这些合作项目中,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就业前景。

  三、记者:校友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您觉得应当如何有效利用校友资源为母校的发展作贡献?

  傅世年: 校友从母校毕业后各奔东西,校友会是校友和母校沟通交流的桥梁,虽然大家现在身处各地,在不同的行业工作,但都可以通过校友会这个纽带串联起来。在整合校友资源方面,我觉得可以利用新媒体进一步加强校友和母校的联系,比如今天身处于自媒体时代,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的运用,充分整合校友资源,将校友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校友对母校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虽碍于空间、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不能常常回母校,但我们在得到母校召唤的时候,会义不容辞地积极响应,尽量争取为母校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四、记者:在母校72周年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您有什么话想对母校说?

  傅世年: 想对四川师范大学我的母校说:“一日为师,终身为母。您的儿女们在您72岁生日即将来临之时,祝愿您青春常在,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