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产业脱贫有章法

28.12.2016  18:33

 

 

图为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农户张守方在承包大棚里采摘蘑菇。  程金玉摄

  临近年底,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的贫困户喜事连连。52岁的张守祝终于结了婚,受穷打了大半辈子光棍的他,实现了人生一大梦想;张守方的大儿子也娶了媳妇,以前家里穷,5口人挤在2间破房里,如今他家盖起新房,生活变样了……

  这些喜事,缘于村里新建的脱贫奔康产业园,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脱了贫致了富。

  贫困户有劳力的当农场主,没劳力的当股东,稳定脱贫有底气

  同样是产业扶贫,这次大不一样。

  险岩村第一书记刘晓丹介绍,脱贫奔康产业园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形式,政府当红娘,引进了龙头企业——南充保丰农业有限公司,占51%的股份。村里成立众鑫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占产业园49%的股份。全村48户贫困户全部入社,11户无劳动能力的,每户以2万元产业扶贫周转金入股,每年保底分红4000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贷款建起了蘑菇大棚。

  村支书张寿伯是村里有见识的能人,他说,以前村里也引进过业主搞产业扶贫,种了1200亩果树,流转土地的农户每年有地租收入,几个贫困户替业主打工,农忙时节村民能打点零工,除此之外,带动作用几乎可以忽略。“这次的脱贫模式,贫困群众都参与进来了,很多人贷款建起了大棚,自己当上家庭农场主。”  张寿伯说。

  张守方承包的两个蘑菇大棚已经出了6批香菇,近2万袋,纯收入7万元。这对他家来说,绝对是一笔大钱。以前,一家人守着4亩地,靠种水稻、红薯维持生计,经常一锅米饭就碗咸菜就是一餐饭。“要不是脱贫奔康产业园,真不知啥时才能脱贫?”  张守方说。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当上了农场主,依托脱贫奔康产业园,没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同样可以稳定脱贫。

  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贫困农民谭精业,84岁,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如今他是村里蛋鸡养殖园的股东,通过5万元贴息扶贫小额贷款入股,每年有1.5万元的保底分红。

  养殖园就在村边,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给食、自动除粪、自动检测,这让谭精业大开眼界。新技术让养殖园生产效率高,与一般养殖场相比,料蛋比高出15%左右,这也让合作社分起红来底气足。

  贫困户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五方联动解产业发展难题

  现在看起来不错的产业扶贫模式,一开始大多数贫困户并不敢干。“我都快60岁了,自己种香菇,想都不敢想。”  张守方的话道出了很多贫困户共同的想法。产业扶贫必须让贫苦户敢干、能干。

  扶贫先扶志。扶贫部门组织贫困群众参观。眼见为实,张守方有了信心:“其它地方的贫困户能做到,我们又不缺胳膊少腿,也应该能做到。

  建2个蘑菇大棚,需要15万元启动资金,钱从哪来?每户贫困户贷5万元小额贷款,剩下的10万元怎么办?政府引入保丰农业有限公司担保,贫困户顺利贷到了信用贷款。

  产业有风险,贫困户如何抵御?产业园为贫困户安了好几条“保险杠”。技术上,公司技术员常住园区指导生产,随时手把手教农户,出了3批蘑菇后,张守方基本上已经学会了技术。销售上,公司统一收购,价格随行就市,扣除成本后,给农户每袋蘑菇保底利润3元,2个大棚一般可年产3万袋香菇。此外,贫困户还可以每年从合作社外销菌棒等经营活动中分红。

  为降低风险,南部县大堰乡纯阳山村的产业园还引进了保险参与。县金融办副主任魏小洁介绍,产业园引入了保险扶贫机制,除了固定资产、病虫害保险,还引入了价格指数保险,保证每公斤杏鲍菇最低售价不低于8元。

  王宝中是一个智能菇房的“房主”,他的菇房面积500平方米,一年能产四季双孢菇,1平方米能产17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能净收入10万元左右。

  互利共赢才可持续,风险肩上扛,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从何而来?南充保丰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罗彬介绍,公司在食用菌保鲜技术研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网上销售供不应求,急需扩大生产规模。“产业园‘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投入,生产环节分担给贫困户,快速、低成本,解决了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土地、劳动力等问题。”罗彬说,扶贫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贷款还能享受贴息优惠。

  南充市扶贫移民局局长向贵瑜介绍,脱贫奔康产业园模式,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难题,找到了一条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较好路子。截至目前,南充今年拟退出的317个贫困村,已建起了脱贫奔康产业园298个,贫困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发展“四小”到户工程,贫困户投钱少、干得来,脱贫见效快、很实在

  通过脱贫奔康产业园,贫困村做大一个产业,“”上辐射带动,贫困户逐步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南充还从“”上突破,因地制宜实施“四小”到户工程,引导和帮助贫困户发展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和小买卖,每户有劳力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个脱贫项目。

  嘉陵区里坝镇猫儿田村李方容已经67岁,除了贷款入股村里脱贫奔康产业园搞肉牛养殖,她今年在院子里还养了40只鸡、100只鸭子,“以前也养过,这活我能干。”  在干部帮扶下,李方容还种了50棵核桃树,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了长中短结合。

  “在家门口搞点小养殖,投钱少、干得来,见效快、很实在。”一大早,南部县碑院镇林坝村村民张定科就来到门前的“养鸡场”喂食。去年他靠养柴鸡实现了脱贫,今年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

  在实施“四小”到户工程中,南部县探索“统一”运行模式,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提供种苗、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平台销售,引导和帮助1.2万户贫困户发展水产、林下家禽养殖,帮助1800户贫困户发展果蔬种植。

  为实现稳定增收脱贫,南部县整合县乡农业技术力量,确保贫困户都能得到技术指导,同时购买农业保险、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帮贫困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四小到户工程’技术要求不高,基本上有劳力的贫困户都可以发展,短平快,可行又管用。”南充市副市长林建国说,脱贫奔康产业园与“四小到户工程”相结合,全市产业扶贫基本实现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日益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