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四川团队 突破最大技术难点“星间链路”
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颗星攻克了“星间链路”“器部件国产化”等一系列攸关北斗系统面向全球拓展的核心技术。图为中国电科29所的载荷研制团队。张弓 摄
1月9日晚,CCTV播出“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颁奖礼,压轴出场的是“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研制团队”,他们来自位于成都的中国电科29所。除了卫星的研制与发射,北斗与四川,还有更多的不解之缘。这些北斗产业链上相关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企业与团队,我们将之统称为“北斗四川队”。
如果没有导游、不跟团,独自去一个完全陌生而且语言不通的地方,这时你的手机里哪一个APP是最重要的?或许所有人的答案都会是某某地图。这种能够为我们提供定位导向服务的软件,要依托GPS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该系统,今天全球产业规模已达到惊人的5000亿美元。我国从2000年左右开始研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去年3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第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将于今年初发射。
除了发射地在西昌,四川与北斗卫星还有哪些缘分?北斗产业化应用,四川企业如何借力?
看研制
编织星网,四川团队突破北斗系统最大技术难点
在过去,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导航功能的实现,需要卫星与地面基站的支持。美国的GPS系统就在各地建有大量的地面基站。但我国研制自主可控的全球导航系统遇到的现实难题是,在境外建站难度较大。这也就使放到境外的星群,无法通过卫星与地面的链路时时进行时间同步。
这个“拦路虎”的终结者,是一支来自四川的队伍。
中国电科科技部副主任、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副总设计师陈锡明,在中国电科29所工作时,带领着一批80后在2011年提出了一个全新方案:通过一种新的星间链路体制,让星与星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连接,从而使几十颗星编织起来的星网,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一来,只要能保证其中任何一颗星和地面建立连接,就可以实现整个卫星网络的准确运行。从而突破了国境的限制,突破了北斗系统从区域走向全球的最大技术难点。
在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副总指挥、中国电科29所所长毛嘉艺看来,“星间链路”方案的提出非常重要,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工程实物验证。
导航系统的核心在卫星,卫星系统的关键在载荷,其堪称卫星的“大脑”。
以往是按分系统模式研制卫星,通常分为10个左右分系统。这种设计思路对于工程制造要求较低,但每增加一个分系统,就意味着卫星故障率大大提高。
要确保北斗卫星的稳定性和先进性,必须另辟蹊径,按照“功能链”的设计理念,首次采取全国性开放式协同设计平台,并率先在航天领域采用数字虚拟样机协同设计手段,实现系统方案辅助设计、方案优化预先验证、问题排查等。用“互联网+制造”的思路来造卫星,研发时间缩短了一半,成本降低了数倍。
最终,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98%的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核心关键器部件均为“中国造”。多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