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 成都“破茧”

25.04.2016  15:10

创业天府·菁蓉创享会在蓉创茶馆举行,来自牛津大学的“罗德学者”对话成都创业者 本报资料图片

创新创业

■ 《财富》杂志将在成都创新创业的“创客”定义为“安逸的蓉漂”。安逸,恰如其分地囊括了成都这座城市为创业者织就的舒适环境

■ 有良好的政务环境,有温暖的创业载体,对“蓉漂”而言,在成都创业确实相当“安逸”

“我觉得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能铸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春天,只有在成都这个城市才能创造大学生创业的奇迹。”4月15日举行的“创业天府 菁蓉年汇”蓉漂嘉年华颁奖典礼上,刚刚获评“十大菁蓉创业之星”的电子科大在读博士马天琛激动地说。

对“马天琛”们来说,这是一个逐梦的时代,这里,更是一座逐梦的城市。

从2015年2月8日首场“创业天府·菁蓉汇”拉开帷幕、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到2016年4月14日成都宣布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一年多以来,成都在中国“双创”的浪潮中始终勇立潮头,其每一次“破茧”也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梦想增添新的色彩。

一年“破茧”

创新创业激活经济转型动力

在2015年的首场“创业天府·菁蓉汇”上,创业项目“铁皮人”亮相并引发关注。今年4月,“创业天府 菁蓉年汇”在成都举行, “铁皮人”项目投资方之一的新谷资本“掌门人”王明新已经成为“十大菁蓉创业导师”。

“去年,我们随着菁蓉汇足迹,前往了美国硅谷、波士顿进行市场对接。”“铁皮人”创始人魏纬感慨,“我们的发展快步推进,这是成都创业的魅力。”

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都版本,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都实践。成都用这个版本的实践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也用这个版本的实践推动了成都转型升级、孕育成都未来,还用这个版本的实践凝聚了全国共识、形成了可资推广的标本价值和成都经验。

一年来,“菁蓉汇”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城市创业品牌。仅2015年,成都举办“菁蓉汇”主题活动15场,创享会、训练营、蓉漂茶叙等系列活动近100场,300余家创投机构、6000余家企业及团队、30多万人(次)参与,项目获意向投资超100亿元。全国首个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也于去年落户成都,达成全球创新创业“成都共识”,近30个国家,300名外宾参会,2686个创业项目参加交易,109个项目实现交易总额53.2亿元。

一年来,创新创业人才在成都加速聚集。2015年,成都新增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余名,累计吸引国家“千人计划”106名,四川省“千人计划”374人,呈现出人才加速聚集的新常态。 紧转02版

当年共有100余位高校科研人员在蓉创办领办企业。

一年来,科技金融与载体建设的发展硕果累累。2015年,成都设立2.3亿元的市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联合创投机构、高校院所等共同出资设立8支天使投资基金,规模达7.3亿元;设立2.5亿元的市科技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引导共建31.8亿债权融资资金池,同时推出规模1亿元的 “创业贷”产品,鼓励青年大学生创业融资信用贷款。

市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表示,创新创业在成都的活跃,激活了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解决了经济转型的动力问题。成都市的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不仅2015年的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29个百分,2016年一季度也实现同比增长25.4%,新增注册资本同比增长81.8%。

一年过去,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再度升级。

今年一开年,成都就拿出历年来分量最重、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政策——“人才新政十条”,全球招揽创新人才,在资金规模和资助标准上下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对国际顶尖人才中获诺贝尔奖等世界知名奖项来蓉创新创业的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对顶尖团队中属于国家(国际)重大战略项目的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设立了金额20万元的伯乐奖……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敬斌表示,“人才新政十条”资助金额之高,力度之大,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于领先水平。

2016年4月,成都又召开发布会正式宣布,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未来成都将围绕体制机构改革、创业力量、载体孵化能力提升、融资渠道、要素聚集、品牌活动6个方面,推行26条相关政策,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搭建平台

让创业者做“安逸的蓉漂”

在成都,如今有一群人拥有一个响亮的称呼:“蓉漂”。《财富》杂志将在成都创新创业的这群“创客”定义为“安逸的蓉漂”。安逸,恰如其分地囊括了成都这座城市为创业者织就的舒适环境。

2016年4月,成都天府新谷。面对众多媒体,执象网络创始人兼CEO杨骁说起公司发展踌躇满志。2008年,3个人凑100万元创建了这家公司,如今的估值已达到20亿元。执象网络在短短8年里,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翘楚。与新浪合作医疗板块运营,与百度合作直达号、百度健康。在业界已有相当的名气和影响力。

成都的许多公司有着与执象网络类似的成长经历,在孵化器里逐渐长大,进而成为能在市场上拼杀夺胜的优质企业。创业载体的数量和质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创业氛围。

天府新谷孵化器总经理邓昆山透露,天府新谷像执象网络这样的创业企业不少。目前,入驻企业700余家,创业者13000余名,孵化场地40万平方米,已形成集工作、生活、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创业生态圈。

除了天府新谷,成都已建成创业场、明堂文创中心、成都创客坊、十分咖啡、西南交大创客空间等55个众创空间,21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截至2015年,成都有转、改和新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近80家,新增孵化面积430万平方米。

“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中,更提出了“3+M+N”总体布局思路,成都将着力打造3个众创空间引领区、M个集聚区及N个专业特色区,拓展创新创业新空间。着力专业化发展,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布局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

上周,成都高新区对外宣布中韩创新创业园选址菁蓉国际广场,韩国最大风投KIP同时入驻。这意味着,这里将成为中韩最优前景的创业企业聚集地。

良好的政务环境更为创业者提供了前进的保障与动力。

在成都创业者中,“蓉漂茶叙”名气不小,它为来蓉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叙情叙旧、诉说苦衷、信息交换、共谋发展的平台。

2015年9月13日,第一次“蓉漂茶叙”举办。成都市政府领导与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蓉漂”创业者们,以喝茶聊天的方式,共聊创新、共话创业。9位创业者畅所欲言,一口气提了21个具体问题,现场落实责任部门,要求要立即跟进,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我在很多地方喝过茶,这一碗最特别。我也见过很多政府鼓励创业,成都的最接地气!”参加过蓉漂茶叙的创业者刘力说。

有良好的政务环境,有温暖的创业载体,对“蓉漂”而言,在成都创业确实相当“安逸”。

集聚要素

成都科学城将入驻首批项目

“成都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而我们作为为企业服务的公司,获得了很多机会。”用友(集团)是一家致力于软件服务的集团化企业。就在本月,公司又一次增加在成都的业务范畴——推出社交化CRM。用友超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傅毅表示,成都对信息化投入很大,企业市场很大。

在成都,用友并非特例。成都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之后,人才、资源、平台、政策等创新创业要素迅速集聚。

去年6月,成都高新区获批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也是西部首个、全国第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的机遇来了,一大批“用友”将受益于成都的双创要素集聚。

“成都高新区获得了先行先试的发展主动权,开展示范区政策试点,这些先行先试的政策对于汇聚大众创新创业力量、研发和转化一批领先科技成果、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转型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作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的核心引领区,将充分释放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活力。

深入实施“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是获批后的首要任务。成都高新区将建成创新创业的高端引领区。系列目标逐渐清晰:加快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建设,到2020年建成孵化载体超过500万平方米;实施“一校一带”计划,设立50亿元协同创新专项资金,深入推进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知名高校的务实合作,探索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清华大学等世界名校合作的新模式;设立50亿元大企业创新专项资金,推动世界500强企业、国内1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到区内设立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着力提升企业创新的基础实力,到2020年,聚集各类研发机构和中心100个……

毗邻高新区,另一个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区成都科学城正在逐渐成型。兴隆湖已经蓄水,碧波荡漾生机勃勃。湖边高楼林立,西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中德医谷、国际金融区等正在加紧建设,部分建筑主体已经建成,初具形态。

今年3月11日,成都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中科院成都分院新园区,选址成都科学城。

在成都科学城,7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已经确认被引进,除了中科院项目,还包括清华四川能源与互联网研究院,预计2016年底投入使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都分院也将在今年底投入使用,开展决策咨询、科研合作等内容;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将建设国际高端创新转化平台;电子科技大学天府数智谷创新基地预计2017年5月投用;斯坦福天府研究院将为本地创新成果开拓国际市场;同济大学创业谷西部基地将打造国内外知名创业基地。规划73平方公里建设成都科学城,将集中打造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区。37个重大项目被列在了促开工项目栏,这些项目将在上半年全部开工。诺基亚全球技术中心、电信云计算中心已经在成都科学城天府金融中心一期成功入驻,有望年中正式启动。今年6月,科学城第一批项目和有关研发机构将正式入驻。年底,天府金融中心将完成50万平方米左右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打通“通道”

激活调动两大创新力量

拿起羽毛球拍,跳跃发力,快速击球,不过,对手是成都电科创品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羽毛球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掌握室内外定位导航技术,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位置,自主规划路径,轻松避障,毫米级的识别跟踪技术,确保机器人准确追踪运动物体,高精度的运动控制技术,帮助机器人快速的发力,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预计2016年底将实现全年销售额500万元的目标。对这个项目稍微深究,就能发现,这是一个源自电子科大的创业项目。

创新创业领域,成都有两大独特的优势:一是这里云集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电子科大这样的高校资源,大大小小的实验室里产生的科技动力不可小觑。二是这里云集中航工业、中电二十九所、中电十所等军工企业、院所。成都早就深刻认识到,创新引领,必须调动这两大力量。

为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大通道,成都早已开始行动。

2016年2月,成都和西南交通大学签署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同年4月,成都和四川大学签署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成都将和川大合作组建先进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绿色能源与低碳技术、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等产业技术研究院。轨道交通产业在成都发展迅速,成都和西南交大的合作协议中,明确双方将将共同推进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的申报与建设。西南交大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何川:“中国高铁的建设高峰就在西部。建设、运营、车辆更新,都意味着轨道交通产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成都还与在蓉高校紧密合作,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有效的渠道,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西南交大探索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学校和研发团队共同申报专利,最高可实现研发团队占比70%,学校占30%。

而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成都已经加快了“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的构建。如今,成都已经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创设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规划发展全市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和产业综合区,突出“1”的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聚集的功能,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核心区,培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高地。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力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和特色园区,形成创新引领、布局合理、多园支撑、各具特色、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天府新区为核心,高新区、经开区、新都区、双流区和彭州市等区(市)县为“1+N”实施区域,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集两大领域的科技创新之力,成都的创新创业之路无疑将走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