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得啥子!有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 有种文明叫成都文明

27.09.2016  15:10

  ■数次迁徙移民,造就了成都人包容

  ■数次天灾大难,展现了成都人坚毅

  ■大城中的小爱,升华了成都人温情

  ■对于这些,成都人还是会说“不存在”“没得啥子

  ■因为——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因为触动心弦。

  始料不及的,就在这两三天,有这样一股力量,穿透电视和手机的液晶屏,直抵人心,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被触动心弦。

  那不过是一段拍摄于成都,几分钟长的外地真人秀。几家再普通不过的小馆子,几位再平凡不过的成都人,面对健忘无助的老人,不约而同地伸出了援手。当然,他们没有察觉藏在暗处的镜头;当然,他们的反应发生在不经意间,甚至没有夹杂一丝怀疑和思考,一切都很自然。

  这段在广东卫视播出的节目,《你会怎么做》,给成都人提出了一个伪命题。怎么做,没啥可问的,在成都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答案。答案,恰恰就在成都这座现代千年古城里。

  一人行善不难寻觅,难寻的是以善为本的群体。这也是这段真人秀深入人心的原因。

  成都的善意与温情,宽厚与包容,如何流淌得如此自然?

  群体共识是如何形成,必然不在朝夕间。成都的千年历史长河中,一次又一次的移民、重组孕育出友善包容;丰田沃土孕育出从容不争;数次天灾的众志成城深种下坚毅与温情;榜样与典范带动起大爱与和睦。

  数千年的文明古都,星移斗转岁月更迭,唯脚下的土地与传承的精神,越来越坚固。

  【历史上】

  数次大迁徙、大移民 有了成都人的包容

  明末清初,清政府号召18省人民移民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到今天,成都东边还有60万客家人。

  成都人不排外,早就是出了名的。成都人的包容、不争,与这座城市数千年的成长史不无关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尚待被开辟的巴山蜀水,或许从那时起,就被渗进了孝、善、仁、爱的元素。史上的玄德,仁当属第一标签。而这一特点,也被牢牢地灌入他的治国理念之中。

  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苦心追寻成都的文明发展脉络,在他的结论里,人的“经历影响性格”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人,城市的精神,也与一座城市的经历密不可分。

  都江堰现已是世界文化遗产,李冰父子可能不会想到它对这方土地上的人民带来的精神意义。在袁庭栋的分析中,都江堰给成都人民带来了丰衣足食,令他们不那么为眼前的利益所焦虑,这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成都人乐观与不争的性格。

  “没得啥子!”“不存在!”“说这些!”属于成都人的口头禅,也不知从何时起成为成都人性格里的精髓。在真人秀节目中,两位健忘老人所遇到的一幕幕,待人接物的实诚不多疑,遇到求助的热心不回避,遇到歉意的不计较,也就成了顺理成章。

  袁庭栋著有《巴蜀文化史》。包容,或是说兼容,是他所著书中巴蜀文化的最主要特点。造就这份包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都史上经历的数次移民——

  历史上的成都曾经历大大小小的移民过往。秦统一天下后,将许多北方人遣送四川。明末清初四川战争经年累月,战乱结束后,清政府号召18省人民移民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到今天,成都东边还有60万客家人。

  到了近现代,抗战时期仍有大规模移民,战争前方很多党政机关、重工业、学校撤到四川,尤其成都。

  这是一个经历了一次次大变换的城市,就在这样的更迭、重组中,逐渐形成包容的内涵底蕴。

  【危难时】

  悠闲成都人大难中激发大爱

  三年前芦山地震,成都的几个大学生给悲痛与创伤中的伤员阵地,带来了琅琅读书声。

  悠闲巴适,懂得生活,这让成都享誉世界。“最宜居城市”、“最适合养老城市”、“最值得去的城市”,“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是来自民间的头衔,来自外来者的口碑。

  闲适是成都人最常见的状态,但成都人也容易被激荡起,总会在需要的时候,拧成绳索,力比洪荒。

  还记得八年前那场天灾,闲适的成都人顿时雄起了。500多次的余震把千万成都人逼上街头,5月12日的成都之夜是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夜晚。深夜,武侯区林荫街献血车旁献血的人排队站满了整条大街。

  那些平日里最爱把“没得啥子”挂在嘴边的出租车司机,第一批冲进都江堰,拉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伤者。

  还有在华西医院的重症监护室,14时36分,距离灾难来临仅仅过去8分钟,30多名护士、10多名医生齐刷刷立下誓言,“病人在,我在”。

  三年前芦山的青山秀水再度袭来天灾。经历过巨痛的成都人再次涌上前线。震源地的一大片帷帐中间,成都的几个大学生匆匆赶来支起的帐篷学校,给悲痛与创伤中的伤员阵地,带来了琅琅读书声。

  “我们不愿让孩子们看到绝望”。带队的西南财大老师张文举,原本只打算召集几个校团委的志愿者前来,却有几百个学生争抢报名。

  云南地震、玉树地震、甚至尼泊尔地震,每一方土地上的同胞受难,这群感同身受的成都人,总是忍不下去。在去年受灾的尼泊尔加德满都,开面馆的成都老板李亮,挂个“稀饭豆浆免费”的牌子,让灾民看到了异国温情的光亮。他说经历过5·12,灾难刺到了他的痛点。

  【日子里】

  真正动人的是“大城小爱

  “黄桷兰婆婆”被整座城市呵护着,一位老板持续几年买她的黄桷兰,起风天城管会把她搀到挡风的墙边……

  但蓉城大多数日子是阳光灿烂的,磅礴大爱不能天天有,成都人的大城小爱,更加让这座城熠熠生辉。

  “没得啥子”,冒菜店老板也随口说出了这一句。他不觉得自己高尚,甚至没有意识到做了件好事,这是令扮演老人的暗访者感动的,因为所遇之人都遵循了这个逻辑。

  在没有镜头的日子里,两位暗访者的所见所感,其实也随时都在这座城市平凡上演着。

  成都有一位“黄桷兰婆婆”——91岁的罗锦凤一直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她被整座城市呵护着。这位在盐市口卖了10年黄桷兰的老人,生意莫名的好。一位影楼的老板每天来买50串串好的黄桷兰,持续了两三年;起风天,城管小哥会把她搀到挡风的墙边……

  冷漠似乎离这座城市很遥远。每年在炙热的六月,赶高考总会成为整个城市共同的事业。的哥们、交警们、志愿者们,就像在经历比考生答题还重要的任务。那两天,成都有接近一半的出租车,会加入送考生赶考的大军,免费的。

  当然,成都从未降低过对自我的要求。连续三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连年涌现全国道德模范,更时不时诞生出让全国动容的温情故事:撑起生命最后尊严的“撑伞妹”,为将彩票还给中大奖的顾客,日日街头寻觅的彩票店主“诚信姐”,坚守诺言,替牺牲战友照顾其母20年的“信义哥”……

  人们越来越多去谈论社会的人情冷漠,似乎太需要榜样的精神和英雄的佳话。但其实,塑造一个群体、一个城市品质的,未必是一个英雄的大爱。有句名言说,改变世界的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了一点点。成都商报记者 王垚

  “健忘老人”火了 因为它击中人心里 最柔软的温情点

  ■李刚(《你会怎么做》制片人、总导演)

  今年中秋晚上播出的这期《目睹健忘的老人需要帮助,你会怎么做》的节目,突然在网上火了。坦白讲,节目组的同事都很意外。

  它为什么会火?因为它是热点,我国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围绕老人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它也是痛点,“空巢”“阿尔茨海默症”“迷路”……这样令人心疼的关键词一直出现在老人周围。而更重要的是,它触到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温情点。

  正如节目中很多受访者所说的一样,每个人家里都有老人,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是,很多人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老人找到家,或者请老人吃顿饭。每个人都希望,当自己家中的老人陷入同样境遇时,他们也一样被陌生人温柔以待。而如果,我们的社会对待老人,都是这样的宽容和善良。衰老,就真的不再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这些,也许正是每一个喜爱这期节目的观众,都希望看见的吧。所以,它火了!

  实际上,《目睹健忘的老人需要帮助》这期节目在真实的拍摄过程中,还有很多人帮助了老人。我记得有一个女孩,也是带着老人一路找龙王庙,而老人迷迷糊糊的只言片语,让女孩又急又心疼,最后,她甚至哭了起来,是为老人担心,也是恨自己无能为力。当我们上前采访,她又是那样的高兴,原来这一切不是真的,老人没有迷路,自己也没有耽误老人回家。这是一个典型的成都女孩,她说着一口地道的成都话,当我们连连感谢时,她也冲着我们连连鞠躬。这就是成都,多情、善良、温柔,又谦卑……

  去成都之前,我们印象中的成都,是惬意,是豁达。而到了成都之后,我们发现,面对不平事,成都人可以放下惬意,一管到底。遇到需要帮忙,成都人倒是始终豁达,举手之劳,他们毫不在意。

  这就是成都。该认真的认真,该随意的随意。该过的生活,依然这样过好了;当有人需要帮助,伸出双手,就自然地完成了。

  原标题:天经地义有善举 是成都人的公共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