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互联网 开启公益扶贫新模式

07.06.2016  19:36

 

    (记者 苏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公益组织在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与社会财富的积累,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个人的参与扶贫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五年,全国还将有7000万人要脱贫,公益组织如何创新扶贫模式,精准发力?日前,中国经济网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

   中国经济网记者:我国确立了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核心,对此,您如何理解?

  刘文奎:我理解精准扶贫有两层含义:第一,扶贫工作对象要瞄准贫困人口。比如,工作地域是否在贫困县、贫困村等这些贫困地区,瞄准的是否是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第二,扶贫工作注重效果。在瞄准扶贫对象之后,所开展的项目是否针对他们面临的贫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比如增加收入、提高农民自身的能力等,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效果是衡量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经济网记者:与政府机构相比,公益组织参与扶贫工作有哪些特点?

  刘文奎:与政府机构相比,公益组织资金投入低于政府机构,规模较小,是参与扶贫工作的劣势;但是,公益组织的灵活性更强,也具备一定的优势。政府推行一种模式或者出台一个项目,更为慎重,规划的时间和决策的流程比较长。而公益组织相对灵活,在实践新的方法与模式、结合运用新技术方面,实施起来比较容易,有利于发现有效的新方法或模式,来解决一些小范围的问题。这些方法和模式如果能够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公益组织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记者:您认为,公益组织如何做到精准发力?

  刘文奎:我想,公益组织要做到精准扶贫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第一,要调动资源,发挥优势,动员自己的合作伙伴,相关合作方关注贫困地区;第二,项目设计方面要瞄准贫困户,注重扶贫效果,操作执行方面要关注到问题区域;第三,方法研究和创新都要注重效果,通过我们的工作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提高他们的能力。做到这三点,公益组织就可以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了。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创新扶贫模式方面,中国扶贫基金会进行了那些探索?

  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倡导人人公益,呼吁更多的人参与扶贫。一方面,结合新的技术进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通网络募捐、微信捐款以及与支付宝合作搭建人人可公益平台;另一方面,结合一些有效的新方法,例如善行者公益徒步、“饥饿24小时”等活动,借鉴国际上流行的慈善模式,创造新的扶贫形式,引起大众的共鸣。

   中国经济网记者: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互联网+扶贫”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刘文奎:“互联网+扶贫”也就是我们说的电商扶贫,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贫困地区农民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之后,由于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高,再加上缺少市场经验,产品难以被认可,导致他们产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如今,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了,电商扶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扶贫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4年9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在雅安做电商扶贫的尝试,将当地生产的猕猴桃与电商平台合作,通过网上销售产品,减少中间商,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有了市场需求之后,组织农民大规模生产,解决分散生产的弊端,再进一步给农民提出一些标准。因为有了市场,农民看到了赚钱的希望,他们就愿意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生产。在电商扶贫过程中,我们在贫困村建立合作社,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解决规模化生产的问题;第二,解决体量控制的问题。通过合作社,大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任何单个的农户和个人都不能违反生产的流程,所以农药超标问题、假冒伪劣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就能通过合作社生产合格的产品。当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与电商平台对接,更好地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农场品销售出去了,价格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得到保障了,扶贫的目标也达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扶贫手段,电商扶贫需要建立可复制的模式。

   中国经济网记者:2015年1月,电商扶贫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推进实施精准扶贫的十大工程之一。您认为电商扶贫的最大好处体现在哪儿?

  刘文奎:“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贫不是拿钱给穷人就能解决问题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能力脱贫”。电商扶贫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将全国的消费市场与农村的生产、制造、销售直接对接起来。首先是整体上完善了农村商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村互联网使用能力,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商业、金融服务向农村渗透、向农村赋能;二是进行组织上行农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运营,帮助农村特色产品、有品质的商品外销全国。互联网突破了商业交易的地理空间和时间限制,让商业和产业被重新定义,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这样就可以帮助边远农村及社会边缘人群。这些举措实现工业品下乡,同时让农产品面向全国销售,形成了网销+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新实体经济”。而农村的新实体经济体系的建立本身,可以给农村的市场开发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好效益,又可以进一步拉动电商扶贫工作的开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这奠定了发展农村电商的政策基础。

  刘文奎:的确如此。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优美的风光、优质的农产品是大家的,而不是本地自己的,因此,要借助互联网带来的商业创新机会加快发展。很多地方、很多资源都可这样思考,但关键是要有好的组织形式,好的分享方式。

  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释放了农村的市场消费潜力。电商扶贫需要了解整个生态系统和整个价值链,关键是要想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做出独特的具有创新性的、满足消费者的产品。电商扶贫不要急于求成,目前电商扶贫还有一些痛点没有解决,如物流、农产品的标准化、产品质量溯源等等,这是个跑马拉松的事情,要长期坚持、积累,不断搭建完善生态系统,才能迎来电商扶贫的春天。电商扶贫的未来是美好的,但道路会比较艰难,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去做。未来电商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农村必是一个巨大潜力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