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前锋区人均收入6千摘掉“穷帽子”

21.07.2015  12:08

7月4日,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会龙村村民蔡世全正在家扎着扫把,他旁边有位小学校长一直陪着帮忙。这样的“待遇”,老蔡从去年享受到现在,他乐呵呵地对笔者说:“李校长是我的扶贫帮扶责任人,经常来帮我做活路。
    蔡世全口中的李校长叫李才继,是代市小学的“一把手”。去年,蔡世全在前锋区开展的 “精准扶贫”中,被精准识别为扶贫对象,李才继成为他的“一对一”扶贫帮扶责任人。“老蔡两口子身体都有病,干不得重活,还要照顾两个孙辈,儿子离异后一直在外打零工,确实很艰难。”李才继说,如何帮助这家人脱贫,成为考验他的一大难题。
    经过深入交流,李才继得知,蔡世全年轻时就学会了篾匠手艺,会扎扫把、编簸箕等,而且还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多年,4年前因病才被荒废。“我们学校一年要消耗扫把近3000把,一把利润在1.5元左右……”李才继给蔡世全 “量身制定”了脱贫计划,仅卖扫把这一项,蔡家每年就可净赚4000元左右。李才继不仅帮蔡家找到了一个持续增收的好办法,还帮助蔡世全申请到残疾救助金2000元,帮其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协调解决好了蔡世全儿子回家就近就业等具体问题。
    这些帮扶措施的落实,让蔡世全一家去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切切实实摘掉了“穷帽子”。该区仅去年,和蔡世全一样摘掉 “穷帽子”的群众达12250人。
扶贫举措
对贫困户建档立卡扶贫规划力求精准
    据前锋区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唐向军介绍,按照中央、省、市扶贫部门要求,为找准瞄准贫困对象,实现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真正用于最贫困的村、最贫困的户和贫困群众最紧迫的事情上,去年,前锋区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采取“五步”(民主推荐、群众评议、社会监督、乡镇审核、区级审定)两公示(村级评定后公示7天、乡镇审核后公示7天)的方法,对全区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同时,乡(镇)纪委、村纪检员全程监督,最终锁定了贫困村94个,贫困对象6951户、22244人。
    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实行建档立卡,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目标,突出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 “六个精准”有序推进。该区27个区级领导,57个区级部门、10个乡镇1000多名机关事业干部参与其中,使扶贫攻坚工作到贫困村,扶持到贫困户,帮扶到贫困人口,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
    在思想上帮扶,与被帮扶的贫困户多次谈心交心,帮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引导树立勤劳致富观念;在生活上帮扶,帮扶责任人根据当地资源、自然条件、劳动力情况和发展意愿等实际,制定发展规划,重点解决“饮水难、读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实际问题,帮助贫困户引进项目、发展产业,提高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在培训上帮扶,加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对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实施智力扶贫,主要推进其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熟悉掌握1—2门职业技能,为今后脱贫打好基础;在生产上帮扶,在贫困村建立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帮扶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更好地建立贫困户长效脱贫机制;在就业上帮扶,协助有就业意愿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与用人单位、企业沟通联系,配合人社局为其提供劳务、就业信息,积极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精准帮扶困难群众。
    今年,前锋区确定脱贫任务1999人,力争10月底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