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脱贫加速度从哪来

02.08.2016  09:04

 

 

利州区“产村一体”的幸福美丽新村一角。 郭桂花 摄

 

利州区委书记刘襄渝(左一)在该区白朝乡调研石斛产业发展情况。 樊素梅 摄

 

利州区白朝乡魏子村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梁举川 摄


        □张文良 郭桂花
    “全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26873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12119人,贫困发生率从15.2%将至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增长10%以上……”7月26日,翻阅广元市利州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簿,笔者发现一组组数据无不辉映出该区脱贫奔康的铿锵步伐。短短三年时间,属典型的“老、山、贫、库”区的利州区,其脱贫摘帽的“加速度”从哪儿来?
    “要跳出扶贫抓扶贫,首要任务在增加农民收入,着力重点在增强内生动力,现实路径靠形成产业支撑。”利州区委书记刘襄渝一语中的。据了解,该区按照“1715”脱贫攻坚总体计划(到2017年,全区15965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4个贫困村全部“销号”),通过开发式扶贫,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利州之路。
因地制宜 生态扶贫开财路
    “新房子建好了,明年‘笋子节’可以接待更多的人。”利州区大石镇石笋村八组贫困户严金太高兴地告诉笔者,村里盛产野生竹笋,年初的“笋子节”当天,他家接待了200余位游客,赚了3000多元。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精准扶贫以来,利州区针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越、民俗风情独特、背靠中心城区60万人大市场等优势,采取依托旅游景区搭桥发展、连片规划整体开发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露营等乡村休闲度假新业态,有效增加了贫困人口在农业价值链延伸中的增值收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区采用PPP模式、众筹等市场化方式,充分利用好扶贫信贷资金,重点推进旅游扶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该区注重电商品牌培育,将 “互联网+旅游”全面融入旅游扶贫开发建设。例如: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合作,优先支持有条件的旅游扶贫村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组织实施贫困村 “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等项目,已建设了龙潭乡建设村等3个旅游扶贫电商村,打造了10个旅游商品品牌,培育包装50种旅游商品……
    目前,该区东西南北各形成一条乡村旅游环线,“月月有主题活动,周周有独特体验”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已形成,促进了农村居民增收致富。2015年,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因旅游带动人均增收1100元。
不等不靠 干群携手甩“贫帽
    “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和干部们的帮助,才有我现在的好日子。”利州区白朝乡魏子村袁格茂掏心窝子地说,精准扶贫以来,区、乡、村三级干部隔三差五就到家里来给他出点子,帮扶指导产业发展。如今,不仅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他还翻新了三层小楼,盖起了20多个食用菌大棚。
    袁格茂的脱贫经历折射出利州区脱贫攻坚战役中干群携手奋进的决心和勇气。
    “加快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干部力量是关键,基层组织是保障,村组就是突击队。”刘襄渝对魏子村的脱贫攻坚深有感触。魏子村贫困发生率14.6%,远远高于全国、全省的水平。2015年8月,村子作为“能人带富”战略的“试验田”,一些有思想、有干劲的致富能人率先进村“两委”班子工作。接下来,干群一起定规划,帮扶干部蹲点贫困家庭指导产业,党员自己垫钱带头发展种养殖业……正是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日夜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魏子村群众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和力度空前高涨。经过一年多时间,全村27户贫困户家家有了脱贫路子,力争今年内摘掉“贫帽”。
    摆脱贫困,外界帮扶是必要条件,自身努力是根本所在。利州区决策者深谙此理,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区创新开展“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活动,不含医院、学校在内的73个行政事业单位帮扶54个贫困村,3109名机关干部与近万户 “包带户”结成 “亲戚”,一定三年,不脱贫,不脱手。
    同时,该区在精准扶贫资金保障上不等不靠:在全国率先分批次由区财政落实专项产业扶贫资金,按照每户不超过6000元的统一标准发放到户;明确年度涉农资金总额的30%和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总资金的30%直接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另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200万元的扶贫贷款担保基金和不低于50万元的贫困户贷款贴息。
产村一体 新村开启新生活
    一条条玉带似的水泥路蜿蜒在青青的山间,一幢幢黑瓦白墙的小洋楼点缀在茂林修竹中,三五成群的农民正在成片的蔬菜地里忙活,盛夏时节的利州区龙潭乡春风村处处洋溢着新农村的生机。
    “下周就可以搬到新房子住了。50对种鸽产的蛋又可以孵小鸽卖,苦日子快要熬出来了。”提到一贫如洗的家因为精准扶贫有了起色,春风村三组贫困户张秀菊激动地直抹眼泪。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洪枢介绍,以前春风村就是个破败的“留守村”,31户贫困户大都是“老弱病残”户。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修公路,改风貌,兴产业,村子逐渐变成了有富民产业的美丽新村,村民脱贫信心大增。全村已栽植核桃树700余亩,发展露天蔬菜种植60余亩、养殖大户21户。
    利州区委副书记、区长唐文辉说,春风村的蝶变是利州区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探索幸福美丽新村助推脱贫攻坚新模式的一个剪影。近年来,该区统筹幸福美丽新村和产业园区建设,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理念,采取“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的方式,联动推进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既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又促进了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前,该区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2952户,占全部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的41%,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达50%以上。
深化改革“七权”释放红利多
    “现在手里有了土地证本本,土地实有面积增加了,流转收入也增加了,确权太好了!”作为利州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七权”改革首次领证的村民,该区赤化镇司马村二组梁文富着实尝到了土地确权颁证的甜头。
    据了解,利州区是四川省确定的省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区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首批县级试点单位。为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源,近年来,该区以“农村产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为基本思路,通过“七权”登记和折股量化等工作,探索出流转、入股、抵押等多种产权实现路径,变农村资源为财富资本,有效增加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目前,该区像司马村梁文富一样受益于农村产权改革的农村居民越来越多。工农镇小岩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后,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全村资产537万多元、资源1100多亩,村民变“股民”。大石镇前进村利用350万元的土地集体资产收益发展三产业,村民只等“坐地分钱”……2013—2015年,该区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连续增长10%以上。
    同时,该区以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和潜力为重点,全面实施集体经济振兴计划。从2014年起,逐步为全区54个贫困村注入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0-20万元,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自主经营或对外合作。如,荣山镇和平村组建肉牛养殖合作社,2015年实现收益18万元,23户72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900元。2015年底,该区贫困村中11个集体经济 “空壳村”实现“清零”。
创新机制 拉上脱贫“保险栓
    “8月份就见收益了,一年保底分红4000多元,今年脱贫没问题。”对于脱贫,利州区三堆镇龙池村二组贫困户康徐昌信心十足。康徐昌说,以前一家四口的开支全靠他一个残疾人,生活压力大。现在他不愁了,因为他家不但被评为农村低保与扶贫 “两线合一”贫困户,每月可享受500多元的政策补助,而且他还可以将6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分红。
    该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白洋说,政策兜底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针对像康徐昌一样的贫困户,利州区创新机制,从今年7月1日起,率先在全省推行农村低保标准线与扶贫标准线 “两线合一”,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低保政策性兜底脱贫,确保脱贫路上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初步统计,全区共计1989户4217人“两线合一”后,农村低保资金比实施前每年增加570余万元。
    除了“两线合一”政策性兜底以外,该区在省、市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开展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一批”,探索以“折股量化、分股入户”的方式为脱贫拉上了又一道 “保险栓”。即:将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折股量化,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统一管理和经营,按投入进行分股入户,实现收益分红。如今,全区1500户建卡贫困户纳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一批”,两年来,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该区已促进2300名贫困人口收入年均增长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