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改革引领、绿色发展 习近平的三农战略这样炼成

23.03.2016  11:05

 

(记者  杜美辰)“十八洞村的老百姓收入有多少?去年有多少结婚的?”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向来自湘西的基层代表询问着农民生活的变化与发展,对“三农”的关心溢于言表。 

  将扶贫攻坚放在重要位置的习近平一直以来心系农村发展。中国青年网“习大大+工作室”发现,十八大以来,在指导农村发展时,他尤为强调创新驱动、改革引领、绿色发展。而这三大“三农战略”的形成不仅源于习近平对三农问题的长期思考,更源于他在主政地方时的实践与探索。 

   强调创新驱动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期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智能化温室了解农业科技创新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创新始终在习近平的执政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指导农村发展时他也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正如习近平曾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农村久经历练的习近平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梁家河、正定、宁德等地留下了带领地方百姓脱贫致富的足迹。在梁家河时,习近平带领村民修坝,挖水井,建沼气池、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这些举动在当时来说无疑是“高科技”和“大创新”,也成功带领当地农民脱贫;在正定时,习近平全面推广“大包干”,实施工业兴县、科技兴县等策略,创新成效颇为显著,为正定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十八大以来,“依靠科技进步,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成为习近平三农观的核心内容。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期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智能化温室了解农业科技创新情况,并在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强调,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镇江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草莓大棚实地察看草莓生长情况,并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2015年2月,《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将改革创新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农村发展的新阶段。而“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互联网技术也将与农村深度紧密结合,成为精准扶贫、致富农村的有效手段。在接下来的五年中,科技创新的翅膀也将助力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创造新的辉煌。 

   注重改革引领  通过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民众意见。资料图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创新发展,更要改革当先。正如习近平强调,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习近平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农村、农业、农民始终在他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上山下乡的经历不仅在他身上留下了“黄土情结”的烙印,更让他对农村改革有着深刻见解。在正定时期,他推动“大包干”的实施,在河北省开创了先河,让正定顺利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除此之外,习近平还推动正定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经济作物和乡镇企业,让正定经济效益大增,“正定模式”的成功也收获广泛的肯定。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习近平对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也进行了多年的思考,而他对农村改革深刻独到的见解也体现在他在各重大场合的讲话中。 

  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习近平强调,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表示,要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 

  就农村土地改革,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而他“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的话语也被认为是为农村改革定了基调。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对农村改革寄予厚望,他高屋建瓴、深刻精辟的话语也为全面深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打下“强心针”。 

   关注绿色发展  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长汀县为他捐种的香樟树培土浇水。  资料图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致力于探索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习近平曾鲜明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在主政地方时,习近平就一直坚守这一信条和原则。 

  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习近平主持制订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中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 

  在宁德时,习近平也提出要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渔的新资源,鼓励地方开创“绿色工程”,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立体种植业。 

  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时,习近平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开始了福建省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工程,并五次来到长汀调研,使得长汀成为福建生态省建设的写照和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而习近平也在各大场合60余次提及“生态文明”。 

  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他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黑龙江和青海代表团审议时,都提到环境保护,尤其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环境优美,物产丰富,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农村的宝贵财富。习近平在指导农村发展时尤其强调绿色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更好发展,更是造福百姓、惠泽民众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