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创新发展 彭州农民增收亮点纷呈

23.01.2014  12:33

 

磁峰镇小石村年届六旬的邱国金大爷在给猕猴桃树涂保干肥,这个年龄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他很满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月20日,温暖的冬阳轻抚龙门山区,在安置小区休闲的彭州市磁峰镇西一村十组的欧明珍心情舒爽,“我家里有10多亩地,山里土薄风大,过去自己种玉米,长不高不说、苞也不大,还经常倒伏,人累得很,总共才挣一两千元。现在土地流转了,我一亩地租金加耕保金、良种补贴等,要收入近800元,我们俩口子抽空就近务工,一年轻轻松松挣个两三万。现在是人好耍了、钱又挣了,日子真是太好了!

 

旁边12组的罗光芝也很开心,“过去自己种地,挣不到钱不说,还要叫娃娃寄钱回来买肥料、种子等,现在我们收入多了,娃娃在城里买房,我们还可以帮衬点。

 

老乡要小康,增收是关键。年终盘点,彭州市交上满意答卷:农民人均纯收入11321元,同比增长15.6%。“这得益于彭州市面对灾后重建后农民集中居住、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种养技术水平低、缺乏门路和投入等实情,调整发展思路,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业主来集中经营,用大市场新品种新技术来助推‘红黄绿’(即猕猴桃、川芎、蔬菜)优势产业发展,让一三产业互动等,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彭州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焦锋一语中的。

 

山区

 

土地集中经营

 

收入翻几番

 

车行彭州山区,空气清新,满目葱绿,山地里一排排整齐的白色水泥支架下,一株株猕猴桃正在休眠。

 

我们公司实行严格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股东一律不得干预基地的生产管理。我们还牵头成立了彭州市佳农果蔬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围农户共同发展。”正在地里管理的成都佳惟他农业有限公司基地经理赵小兰快人快语,她在听到省农科院的专家讲都江堰市800米海拔的猕猴桃去年得了溃疡病后,想到这里海拔相近,立即组织回防治的保干肥,让技术员指导一群老人赶快给猕猴桃树干涂上。

 

这家公司2009年来到磁峰镇,已投入4000多万元,共流转了约5000亩山地,为了以后发展生态旅游,他们保留了其中的2000亩林地,种植了3000亩猕猴桃,去年共支付了约200万元的土地租金,发了140多万元的劳务费。

 

我们建园以来实行的是派工制,除草30元一天、打药50元一天,修枝60元一天,都不是重活,婆婆大爷都可以做下来。今年我们准备探讨长期聘用技术工人,以便于保持技术的连贯性和管理。”对基地下一步的管理,赵小兰很有些想法。

 

正在忙乎的小石村6组的邱国金年届六旬,干得认真而轻松,“我们这些年龄大、读书少、技能低的,出去打工,看了你的身份证人家就直接叫你回去带孙娃子。土地这样经营好,大家各得其所,年轻人安心出去打工,老年人照顾好家里、顺便就近找点活路做,公司也可以规模发展。

 

见到实效,农民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过去流转土地给农民做工作要做多久,现在只要打一声招呼就行了。”磁峰镇镇长周后均说,“现在只要不是懒人,家门口都挣得到钱。

 

据了解,彭州市山区土地流转后集中经营的面积已占山区耕地面积的80%以上,大量投资、新品种新技术、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等的进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的规范运作,产村一体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单位收益,迅速改变着彭州山区农业的落后面貌,也让农民的荷包更加充实。 

平坝区

 

会种会收会卖

 

样样收益高

 

在彭州市平坝区,只见各种绿色的蔬菜、金黄的川芎,大片大片地在大地上延伸着勃勃生机。

 

三界镇以蔬菜产业为主,有专业从事蔬菜种植、收割的农民 (俗称棒棒军)5000多人,该镇丰碑村13组的肖顺国就是其中的一个,“我种了近九亩地的各种蔬菜,每亩毛收入约5000元,另外每年可以抽出6个月来帮别人收菜。早莴笋小根,收工一角五一斤,大的莴笋收工八分到一角一斤,蒜苗收成三角五一斤,平均一天要挣百把元,一年挣一万四五。

 

同组的文灿青,是社长兼村里的治安员,种了6亩多蔬菜,“今年早春白菜价好,我单这季就卖了两万多,全年卖菜收入有五万多,比上一年要多收入一万多元。

 

文灿青还是彭州市三界丰碑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成员,如今合作社不但建起了蔬菜育苗基地,还在政府补贴下修建了气调库、蔬菜采后处理场,马上还要上一批蔬菜脱水生产线,形成一条从育苗、种植、销售到加工的完整生产链。当年文灿青同113户农户一起一户拿出1000元来入股,2013年每户分了2300元的红,“以后还会越来越高。

 

彭州市在濛阳镇建了个种都科技产业园区,围绕市场进行新品种试验。今年给我们推荐的一个新品种红莴笋,我们推广了8000多亩,每亩产量在6000斤左右,比一般品种亩产低1000多斤,但由于品质好,一斤要比普通莴笋贵2角,还供不应求。”新品种推广的增收效果让三界镇人大主席王莉很感满意。

 

彭州市以敖平镇为核心种植的5万多亩川芎,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品质优良享誉国内药企。

 

我们这里农民种植川芎的苓种主要从彭州山区购买,但容易出现出芽不齐、脱窝的问题。”该镇农发办主任肖天勇对川芎很是在行,他介绍去年他们开始推广一项川芎种植新技术,就是把苓种在冻库冷冻处理20天以上,这样不但出苗整齐,没有脱窝,而且病虫害还明显减少,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可增收700多元。2013年他们推广了2000—3000亩,今年将大面积推开。

 

敖平镇凤泉村二组的魏守才就住在路边,对于去年的收益,他显得有些保守,“我主要种植和做川芎生意。去年我的5亩多川芎大概卖了二万二三,然后同几个朋友打伙做点川芎生意,只忙一两个月,收了几十吨,一吨大概有几千块钱的利润,要分好几万。

 

西部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占地2000亩的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已在濛阳镇正式运转,目前蔬菜日均交易量达7500吨,年交易额近100亿元。去年11月1日,全国第二个蔬菜价格指数—蔬菜价格彭州(雨润)指数正式上线,成为四川、乃至全国蔬菜行情的风向标,为彭州这个蔬菜种植面积达80万亩的全省最大蔬菜种植基地的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指引着方向。而川芎产业,在大力推广新品种的同时,专业合作社、营销大户开始开通电子商务平台,以减少中间交易环节,增收效果将更加显著。

 

丘陵区

 

一三产业互动

 

两头都来钱

 

上万亩的花木果树资源、五万亩的大田林盘风光,加上道教名山葛仙山、冰川漂砾地质奇观等,地处丘陵的葛仙山镇成为彭州市重点打造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示范区。

 

借此东风,花园村的何清富、袁族富等农家乐老板,在政府补贴20%利息的优惠政策下,前年秋末淡季开始,从银行贷款开始了升级改造。

 

何清富动作快些,2013年3月,他整修一新的何家湾休闲庄开门迎客,“旺季从3月赏花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品果的8月。由于政府把路修好了,又加强了宣传,生意兴旺得很,加上淡季做生、祝寿、结婚等包酒席,保守估计一年要净赚二十万左右,比改造前要增收一倍多。

 

袁族富的农家乐里面是川西民居风格,庭院宽大,去年改造完时已比较迟了,但有老板愿意一年出12万元来租,老袁没有答应,请了9个人,忙了大半年,净收入约18万元,“明年保守估计也要挣20万元以上。

 

政府围绕葛仙山修了条旅游环线,看到前期开农家乐的人尝到甜头在升级改造,当地农户创业激情高涨,目前共发展到32家,其中去年新开了9家,每家投资都在40—50万元。

 

当地是人少地多果树多,“农家乐旺季要请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基本上当地就可消化,现在请一个人每月2100元还要包吃。当地人就近挣钱的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家里的果树等。这里的李子在成都很出名,是一种离核的麦黄李,非常好吃,去年是大年,总产量达200万斤,如果过去,价格早垮下来了,结果去年一斤最高卖到6元,均价在3元左右,有的农户一家光李子就收入4—5万元。”花园村支书吴成聪介绍。

 

一三产业互动,农民不仅就近能打工挣钱,而且生产的大量水果不愁卖,还有吃不完的鸡蛋、核桃等,在家门口都能卖上好价钱,为此还发生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樱桃出来后,最高卖到25元钱一斤,镇政府担心这样的高价会影响游客的到来,还去劝农户不要把价格卖那么高。(四川农村日报 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