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西部地区首个国家生态市 成都今起迎“国考”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雨后初晴的成都再次出现“成都蓝”,天空万里无云,一蓝到底。与“成都蓝”相映衬的是,蓉城的生态保护成效喜人。
从9月23日起至25日,环保部将对成都展开为期3天的国家生态市建设技术评估,这标志着成都离国家生态市目标只差最后一步。
经过“最后冲刺”的成都是否能够达到“国家生态市”各项指标的技术评估,建成西部地区首个国家生态市?
在记者连日的探访中,从频频刷屏的“成都蓝”、到慢慢消失的黑臭河体,再到逐渐增加的公共绿地中……无一不在展示着成都在保护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上取得显著成效,在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一座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生态宜人之城正逐步崛起。
数据说生态
上半年达标天数为89天 PM2.5下降23.7%
今年上半年,你要在成都遇到一次污染天气,那可真是有点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没有出现一次严重污染天气。此后,“成都蓝”更是频频刷爆朋友圈,被称为“刷屏蓝”。
今年上半年成都交出的空气质量“成绩单”很优秀。来自成都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89天(其中优8天、良81天)。
与去年同期相比,达标天数增加10天,达标天数比例上升5.6个百分点,SO2、NO2、PM10、PM2.5分别下降36.4%、17.5%、16.4%、23.7%。
因为空气改善,在《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激励暂行办法》开始试行的今年一季度,成都就获得省级财政24.11万元的奖励。
当然,成都空气质量的提高,有“天帮忙”。据气象专家介绍,今年1~5月,来袭成都的冷空气比往年同期更频繁。良好的气象扩散条件,比如冷空气来袭和下雨天,能够帮助污染物扩散和沉降,达到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
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努力”。2014年起,成都每年投资5亿元,专项用于大气污染治理、落后产能淘汰等方面。今年以来,成都更是实施了一系列的“清洁空气计划”。划定绕城高速路环线以内全部区域为中心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15个郊区(市)县(含天府新区)全部划定本地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同时,截至6月底,绕城高速内淘汰燃煤锅炉26台,完成年度任务的48.0%;郊区(市)县建城区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45台,完成年度任务的47%。
对雾霾“贡献”不小的机动车,今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简易工况法和加载减速法检测,截至6月底,处罚违规进入限行区域黄标车1.7万件,淘汰黄标车2.7万辆、老旧车1.7万辆;109座加油站设立了车用尿素供应销售点。推广新能源汽车230辆。
对空气污染贡献也很大的饮食油烟,截至6月底,中心城区1797家中型以上饮食企业完成油烟净化设施安装工作,完成年度任务的95%;70家特大型饮食企业全部完成油烟在线监控安装工作。
断面扣缴范围将扩大
成都将开展全流域治理
一汪绿水荡漾,沿岸绿树成荫,红色步行道与绿化隔离带顺着河岸一直延伸,岸边三三两两的锻炼者健步如飞……成都人离不开水,只要天气好,白鹭湾、锦城湖等地常常会看到举家出游的市民,或是背着相机的游客。他们,正享受着蓝天碧水带来的福利。
除了空气质量提升之外,成都对水环境的保护也十分突出。2015年初,成都市河渠污染治理捷报频传——自2013年启动的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完成213条河渠治理,在上游来水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成都流域水质保持稳定,部分指标明显改善。
黑臭水体的治理,成都一直都在重拳出击!
“为了保持治理成果,成都实行了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在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成都实施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并首次将总磷纳入扣缴指标,对成都市21个区(市)县的34个河道交界断面实施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全年共扣缴资金2730万元,2015年1~7月,成都全市共扣缴1825万元,“通过重罚,倒逼地方强化防污治污力度。”
这样的“治水”成果如何得到长效保持?
“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成都将修订市内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对水环境质量实施更加严格的考核。”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还将针对已经治理的黑臭水体设置监测断面,也将其纳入断面扣缴制度中。“如果我们治理好了黑臭水体,通过水质监测发现又超标了,那么就要对该流域涉及的区(市)县进行扣缴。”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水清”的目标,单打独斗的“黑臭水体”治理显然还不够,为此,我市还将开展全流域治理,计划到2025年我市的全流域范围的水质将得到更根本、更彻底的改变。
中心城区新增
18个市政公园10个郊区公园
从蓝天到碧水,优美的人居环境,也成为了成都吸引越来越多创业者的重要指标。
“从高空俯瞰,成都就像一个绿色的花坛。绿,是成都的底色。”一位来成都创业的“蓉漂”这样描述自己对成都的初印象。
生态绿地建设一直是成都生态市建设的重点,在成都的中心网状辐射式结构中,有两个圆环非常醒目:绕城高速和第二绕城高速。在成都的规划中,这两个“绕”,是非常重要的“环城生态保护区”;它们采用“环形+楔形绿地”的方式,把绿地“楔进”城市。
或许这样的诉说无法带给人直观感受。但只要驱车在成都的绕城高速和三环路上走一走,就能感受到满目的绿意。据成都环保局相关人士介绍,成都通过实施中心城区“六通道三环带”绿化工程等重大民生绿化工程,中心城区新增了18个市政公园和10个郊区公园,建成健康绿道1931公里,二环路绿化工程建植草坪50余万平方米,三环路两侧建成50米绿化生态带。
在“建绿”的过程中,成都还未停止。2013年,成都出台了《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预计到2020年,成都的绿地系统建设将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指标标准,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5%、绿地率40%、人均公园绿地15平方米的目标。
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成都划定了环城生态区生态红线,开展了全域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初步构建起“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的生态保护格局。“六湖八湿地”环城生态区建设初见成效,建成开放了锦城湖、白鹭湾、花田湿地等7处湿地景观,基本形成85公里长的绕城高速两侧200米生态景观带。同时,建成了54个“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形成“院在田中、院田相连”的生态田园风貌。
生态体制改革创新先行
成都317个乡镇 实现环保机构全覆盖
建设生态成都、打造美丽天府是成都市努力的目标。
时间回溯到2007年,成都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并开展规划编制。2009年,市人大审议通过了《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2008-2015)》,市政府主持制订了《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并先后编制实施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成都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规划,引领生态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说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创新,乡镇环保机构的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笔。
2014年2月起,成都创新基层环保管理模式,启动了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建设。在全市317个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机构,并延伸到村(社区),建立健全了全市一体、标准一致的基层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统一标准、全域推进、全面覆盖,环保监督网格管理全面延伸到一线的城市。同时,对生态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制定并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设立饮用水水源生态补偿基金,在龙泉山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计划,逐渐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探索运用经济政策手段强化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构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机制体系,激励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
同时,保障城市环境建设财政投入,积极探索创建财政投入与市场多元化筹资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吸引和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环境保护,形成了政府、社会、企业多渠道投入的投融资新模式,2012~2014年成都市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呈平稳增长态势。成都商报记者 李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