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创”字诀产业扶贫再上新台阶

22.01.2017  17:05

 

 

前锋区“111”环线农业产业风貌。

 

前锋区观塘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花菜喜获丰收。

 

前锋区农业产业专家向村民传授桃树嫁接技术。


        □刘兰佳
    2016年,广安市前锋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4100余万元,在全区84个贫困村,帮助指导新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8个;全区打造优质花椒、茶叶、柠檬等产业基地13万亩,建立“脱贫致富产业园”50个、发展庭院蔬菜1460亩、小家禽8.3万只。预计全年主导产业可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800元左右。
    以上成绩的取得,与全区上下脚踏实地、坚持开拓创新密不可分。近年来,前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助力精准脱贫,通过“主导产业+庭院经济”“培育特色品牌农业”“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一村一农技员到村扶贫”等创新路径,实现了农业产业扶贫跨越式发展。
创新发展贫困村主导产业长短结合助农增收
    1月17日,笔者走进前锋区龙塘街道黄锋村,只见这里的农家院落整体风貌统一,生产便道与沟渠交错纵横,田间种植的脐橙树下套种着蔬菜,村民们则在蔬菜地里务工劳动,真正实现了产村相融。
    “纽荷尔脐橙是这个省定贫困村的主导产业,由于脐橙3年以后才会见效益,行间套种了蔬菜。”前锋区农业局副局长徐登华介绍,“一般来说,脐橙3年挂果。挂果之前,贫困户可以在园区务工,有一笔收入。另外,脐橙套种蔬菜,所得收益与村民分红,村民又会增加一定的收入。
    前锋区经作站站长唐礼平介绍,纽荷尔脐橙是前锋引进的脐橙新品种,产量高,盛产时亩均4000-5000斤以上,比一般的脐橙亩产高20%左右,亩均效益可以达到上万元。
    据悉,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前锋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脱贫攻坚会议精神,严格按照省农业厅 《2016年主导产业发展计划》和《主导产业实施方案》要求,细化目标任务,按照“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农旅结合,突出特色,典型带动,成片推进,全域覆盖”的总体思路,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因村施策,聚焦关键,狠抓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贫困村自身 “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全区在84个贫困村新发展优质水果、蔬菜3.2万亩,畜禽养殖7.6万头 (只),新增水产养殖326亩,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效果开始显现。
    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亩,产业便道18.5余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2座,基础设施的配套切实增强了贫困村发展后劲。
    贫困村增收途径有效拓展。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农产品网上营销等新的发展模式,为贫困户拓展了新的就业渠道。
    培育特色品牌农业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我区广安青花椒、红芯王柚等优质农产品已远销到重庆、成都和云南等地。与重庆永辉超市等13个大型卖场和24个单位食堂建立稳定供销关系。”前锋区农业局办公室主任李小波介绍,“2016年4月,前锋还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元宝枫生态猪养殖场建设,目前存栏生态猪129头。养殖场采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养殖粪污全部通过微生物降解处理,无尿液、粪污排放”。
    这仅仅是前锋区培育特色品牌农业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前锋区农业局积极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通过加大基地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标识化建设力度,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品牌引领。坚持以生态产品引领农业品牌化,以品牌化经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效益。依托小平故里华蓥山优质农产品公用品牌优势,推行县域公共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相结合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模式,打造了白市柚、优舒葡萄等一批叫得响、信誉好的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
    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生态农产品认证,积极鼓励“三品一标”(无公害、生态、有机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认证,前锋已整体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成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4个、认证生态食品5个、有机农产品2个,登记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2个,新注册农产品商标49个。
    “以前,贫困户单家独户发展产业,技术不成熟、管护少,增收效益不明显。”前锋区观塘镇九桥村第一书记欧维告诉笔者,现在通过将村集体经济量化到每一位成员,农户种植管护的积极性提高了,更有助于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据欧维介绍,2016年,全村为了发展种植蜜桔,还专门成立了种养专合社,吸引贫困户参与,由专合社出一部分资金,村集体资产作价,筹集50万元,进行股权量化试点。对加入专合社的成员,将股权量化到人,等产业产生效益后,再进行分红。
    2016年,前锋区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在代市镇岳庙村、观阁镇毛家村等地启动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实现资产所有股份化、收益分配股红化、股权流动规范化、监督约束法制化。
一村一农技员到村扶贫助力贫困农户早日致富
    “虽然民生村2015年已脱贫、2016年退出,全村的主导产业——花椒已经成片了,但是我们农技员仍然要在村上‘扎好根’,抓住节点进行技术帮扶,巩固前期所取得的成果。”近段时间,前锋区光辉乡民生村农技员、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杨江南一直在村上奔忙。
    据杨江南介绍,他们一方面要走访贫困户,针对性地解决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困难,另一方面就是要指导农户做好技术管理,建议来年种什么品种。
    像杨江南一样,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农技员还有很多。2016年,前锋为全区84个贫困村每村均落实了1名驻村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通过技术扶贫、帮扶指导,提升村民的创新意识和产业技能。
    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前锋农业局针对贫困村产业发展实际,因村施策,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贫困村分别选派懂种养技术的技术员到每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全区84名农技员(含市级部门)从去年10月开始,深入贫困村广泛调查研究,全面开展 “五个一行动”,充分发挥技术帮扶作用,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产业优势,协助84个贫困村编制完成了产业扶贫规划、帮助522户贫困户制订了产业脱贫措施;积极推广了青红脆李、广安青花椒、纽荷尔等一批主导品种及花椒、茶叶等实用主推新技术;帮助培育120余户科技示范户;指导培育8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开展“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派驻农业技术人员到全区各贫困村开展技术帮扶,与贫困村、贫困户进行了一对一对接,深入田间地头为贫困农户传授种养技术,切实做到了 “良种良法到田块,技术措施到人头”。成立专家技术服务团,并组建了由农业、畜牧等领域技术人才组成的5个专家组,轮流到各贫困村进行长期跟踪服务,为贫困村产业发展做了大量的指导和技术帮扶等工作。“技术服务团队+驻村技术员”的帮扶机制,有效地整合了技术与人力资源,为贫困村因村、因户施策制订主导产业规划做出了较大贡献,为助推农业产业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针对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生产劳动力缺乏的实际困难,每年农忙时节,前锋区农业局均组织成立党员干部助农 “双抢”服务队,帮助缺劳贫困户、残疾户、留守孤寡老人户抢收抢种小麦、油菜、水稻,积极支持群众生产,还送上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值12余万元。
    此外,帮扶干部每月至少到联系贫困户家中走访3次,宣讲国家政策、宣传前锋区发展,主动与贫困群众交朋友、结穷亲,主动帮助贫困户解决生活生产上的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