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苦干争创一流 率先实现次级突破 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王东明在宜宾泸州考察川南经济区发展时强调
1月11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泸州市机械装备产业园考察。1月10日至12日,王东明前往宜宾市、泸州市考察,就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川南经济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听取意见建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四川日报记者余坪 摄
1月10日至12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前往宜宾市、泸州市考察,就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川南经济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听取意见建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
两天半时间里,王东明先后来到宜宾翠屏区、南溪区和泸州江阳区、龙马潭区,深入宜宾丝丽雅集团、恒旭集团、江源半岛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场、临港经济开发区、南溪新区、罗龙工业园区,泸州中海沥青公司、临港产业物流园区、机械装备产业园区、泸州老窖窖池、“两江四岸”综合整治工程和城西综合体项目现场,详细了解城市规划、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产业园区和临港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等。
在全球最大的粘胶长丝生产企业——宜宾丝丽雅集团,王东明深入产品展示厅、纺丝车间,详细了解公司发展战略、产品生产销售、技术创新应用、专利申请等情况。王东明对企业负责人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机遇稍纵即逝。企业家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和战略眼光,干当前、想长远,一方面紧紧抓住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这个关键,努力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保持核心技术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王东明详细询问科研团队建设情况。他指出,“企业要做大做强,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研发团队是关键。一定要放宽视野、招才引智,要善待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注重靠事业、感情和适当待遇留人,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环境。”得知公司一些项目研发取得重大进展,但成果转化还面临一些困难,王东明说,“实践证明,一个新研发产品的成功转化,往往可以造就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他叮嘱市县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搭建平台,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等难题,并强调各级政府既要重视对外招商引资,也要重视支持现有本土企业研发新产品、增资扩能,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道路。
调研期间,王东明乘船沿途察看了长江航道通航情况。在听取交通运输厅“四江六港”规划建设工作汇报后,王东明指示有关部门大力加强航道治理,尽快提升航道等级和通航能力,并对完善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密切与长江下游港口合作、加快提升竞争力提出要求。
考察结束后,王东明在泸州主持召开川南经济区座谈会,听取川南四市工作情况汇报,并列出三个题目与大家进行深入讨论,一是如何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在全省竞相发展中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二是如何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激发发展动力活力;三是如何抓好班子带好队伍,靠埋头苦干的扎实作风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讨论中,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川南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结合部、区位独特,产业优势明显,资源能源富集,科技创新实力较强,路网密集、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完全有条件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实现率先突破,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增长极。大家表示,当前,川南经济区发展面临着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成渝经济区建设、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一系列重大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努力实现“两个率先”要求。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问题。大家表示,川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力度,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高端产业项目。要立足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构建川南城际半小时交通网络。要加强沟通会商,优化产业布局,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
听取与会同志发言后,王东明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思路和建议,要求省直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已有部署,加快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及时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加强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统筹协调,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推动川南经济区更好更快发展。
王东明强调,当前,全省工作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和重大任务已经明确,各地各部门要刹下心来、哈下腰来狠抓落实,实打实硬碰硬,一个难题一个难题解决、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进。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振奋精神,转变作风,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用扎实的工作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按照好干部标准,选贤任能、调兵遣将,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省委常委李登菊、陈光志,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市委书记、市长,省发改委、交通运输厅主要负责同志,一同调研或参加座谈。
四川日报记者 张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