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相对贫困 成都扶贫标准线调至万元

12.08.2015  10:26

本报制图/卢浩

首位城市需不需要扶贫,该怎样扶贫?

10000元,是成都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划定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扶贫标准线。明年起,低于这条线的村落挨个排座次,最后100名,将被列为“相对贫困村”。

这条“标准线”,并不低。面对首位城市成都需不需要扶贫、应该怎样扶贫的疑问,8月10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高标准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答案刷新认知。

从扶贫的任务来看,成都已经从“消除绝对贫困”转为“减少相对贫困”,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拔寨、高位求进的新阶段。

农村扶贫

“两至三年进行一次排位,总有排在后面的,这是一种滚动式的动态扶贫。”成都市农委主任许兴国解读,按照成都“更高标准”的思路,扶贫并不是要“图温饱”,而是要“图发展”,实现均衡发展。

减少农村相对贫困,成都的帮扶标准,在不断提高。明年启动的新一轮扶贫开发,将按照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0000元的标准,倒排100个相对贫困村;按照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本区(市)县同期水平50%的标准,确定10000户相对贫困户,“这就是成都市的‘百村万户’帮扶行动。”许兴国说。

在农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新村+产业,就等于脱贫。”许兴国说。按照《实施意见》描绘的新蓝图,一方面要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理念,科学制定贫困村的新村建设规划,另一方面,要培育粮油、茶叶、药材、果蔬、水产等特色“天府农产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被写入《实施意见》。“我们正在打造遍布每一个村的电商平台,让城乡产品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