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凉山横下一条心脱贫攻坚 打赢开局之年攻坚战

01.04.2016  10:48

 

  核心提示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州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最硬的道理、最急的任务,列为贯穿“十三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在中央“四个一批”和省“五个一批”“十个专项”基础上,制定了“七个一批”行动计划、12个专项方案,挂图作战、倒逼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用心用情用力抓落实,推动中央、省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在凉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确保圆满完成今年各项任务。

  □本报记者  张崇宁

  

  为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全州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州委州政府和17个县市纷纷立下了“脱贫摘帽”的“军令状”,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以锐不可当的勇气向贫困宣战,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州锁定目标,对我州未来五年排出脱贫攻坚时间表,精准施策、定向发力,确保今年减贫16.48万人、脱贫778个村,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5县市农村贫困人口率先脱贫。

  目前,州委、州政府让全州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决心坚如磐石。为此,州委、州政府和17个县市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制定了精准脱贫的路线图,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掀起了脱贫攻坚的高潮,各地也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义无返顾去战胜困难,赢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决战决胜确保

  圆满完成今年各项任务

  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暨脱贫攻坚指挥部要求,要紧紧围绕完成今年16.48万贫困人口脱贫、778个贫困村摘帽的总目标,着力在产业培育、新村新寨建设、交通建设、教育发展、禁毒防艾等重点工作上下功夫、抓落实、求突破。当前要坚持精准施策,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抓好产业发展。要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发展,重点抓好“五种”,即要种好树,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林;种好薯,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化种植;种好蔬,大力发展高品质大棚蔬菜产业;种好药,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种好草,大力推广种草养畜。二要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今年秋季实现“一村一幼”全覆盖。努力扩大寄宿制教育规模,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合格技术人才。三要抓好易地移民搬迁工作。对生存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要采取集中安置与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移民搬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要抓好彝家新寨建设。加快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努力提升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牢固树立财产意识、家园意识。五要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第二轮凉推方案启动实施的契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畅通交通毛细血管,完善农村公路路网。六要解决好凉山突出问题。抓好毒品、艾滋病和陈规陋习等凉山突出社会问题的治理,大力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今年要抓好五件实事的实施,让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是要为每户贫困户种植不少于5亩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木。二是向每户贫困户投放5只羔羊,发展养殖业。三是开展贫困人口定向劳务技能培训,并就地就近安排就业。四是对贫困户的孩子,从学前教育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甚至到大学期间的学杂费、生活费,要给予补助和适当减免。五是建立贫困户健康档案,发挥好新农合等政策作用,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要注重发挥好三个层面的作用。干部层面,要认真落实“五个一”联系及包村、包户等制度,层层压实责任,发扬“5+2,白+黑”精神,像抗震救灾一样扶贫,像抢险救援一样攻坚,以决战决胜的气概,振奋精神,强力推进脱贫攻坚进程。群众层面,要加强宣传发动,激发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幸福美好生活。社会层面,要积极搭建平台,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形成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助推扶贫开发、建设全面小康的生动局面。

  今年开工建设

  269个村彝家新寨工程

  2016年,我州将在大凉山彝区10县176个乡镇222个村,极度贫困村47个实施彝家新寨住房建设1887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704户49931人。为提前谋划好2016年彝家新寨建设工程,出台了《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彝家新寨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彝家新寨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是瞄准对象,突出精准性。以“六有”信息管理平台数据为支撑,确保精准到户、到人,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建设范围,让贫困户能建房,建好房。

  二是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以村为单位科学编制的实施方案,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新建、保护相结合,避免大拆大建,确保住有所居、住得安全。

  三是遵守规范,优化设计。把住房改善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统筹起来,实现建成一片新村、实现一村脱贫、带动整村致富的目标。

  四是强化监督,设计备案。强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组织开展对建设项目的督查,切实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实效,建立有相关部门参与的质量指导小组,分片区包干指导,确保质量监管不留死角和盲区,并具体落实到户、到村,并实行五级公示、公告制度,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争取新增10个县

  进入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

  全州以建设生态主体功能区、加快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生态移民、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等举措,多管齐下加快推进生态扶贫。

  在加快木里、盐源两县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基础上,争取新增10个县进入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主动对接功能区建设项目和资金,集中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生态村。

  着力生态脆弱地区治理,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恢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相关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增加生态建设管护收入。

  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寒山区,有计划地开展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避灾移民,逐步实现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高寒山区的30万贫困群众应搬尽搬。

  开展流域补偿、资源开发补偿、资源开发权入股参与投资试点,探索实行资源开发企业就地注册、就地加工转化以及资源产品留存,确保“开发一方资源、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保护一方环境”。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助力扶贫攻坚

  2015年,全州共输转劳务118.59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60.5亿元,外出务工农民人均收入1.35万元,分别同比增加4.7%、19.2%和13.8%。

  今年以来,全州健全劳务机构,建立州、县(市)农村劳务办,设置乡镇劳务站,在杭州、惠州、东莞等地建立农民工服务站,及时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加强劳务输出动态管理。

  全力开拓劳务市场,在巩固沿海市场基础上,拓展中部、东部市场,开辟华北、西北市场,加大订单、定向输出力度,推行“劳务公司+用工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培训”等输出模式,促进劳动力有序输出。

  全方位加强劳务培训,设立3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劳务订单输出培训”项目,带动培训输出基地、中职学校、人力资源公司与用工企业签订“培训订单”,开展技术工种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型农民工输出比例。

  大力强化维权救助,加强“输前、输中、输后”跟踪服务,督促用工企业为农民工办理失业、医疗、养老、工伤等保险,大力开展“清理兑现拖欠农民工工资”“未成年人务工”等专项行动,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