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拂过大凉山——四川省政协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彝族群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纪事
人民政协报记者 韩冬 通讯员 郭健
“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凉山时的讲话,既通俗明了又有意义深远,为深度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指明了方向。
近两年来,四川省政协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以及凉山州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以激发彝族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为重点,组织发动各级政协组织和委员,将“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向凉山州美姑、昭觉、金阳、布拖等深度贫困县聚焦,为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奔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大凉山腹地,亲身感受着脱贫攻坚决战的紧张节奏和“一步跨千年”彝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新变化。
扶贫搬迁 新风徐来
美姑县洛俄依甘乡的西北部,有一片山区少有的平坦坝子,以前是孩子们放牛、打滚的好去处,如今这里已经建起了一座初具规模的小城。
顺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记者深入新建的村落,宽阔的水泥硬化道路两旁竖起了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房前屋后的瓜果蔬菜长势喜人,身着传统服装的老人坐在院子门口悠闲的晒着太阳。
村民阿入拉博正站在自家餐馆门口热情的招呼客人。“他以前可是村上有名的贫困户,因为家有6个孩子。像他这样因子女过多而致贫的村民,在凉山州可不少见。”熟悉阿入拉博的县政协主席沙明英感慨。
走进阿入拉博的家,他家的新房可就比村里别家的新房抢眼多了:一楼一底的格局,底楼开了餐厅,敞亮、干净的就餐环境吸引了不少村民和游客。
这哪里像是贫困户?
“我已经脱贫啦!”面对记者的疑惑,阿入拉博露出淳朴的笑容,“子女长大都各自成家了。三年前,县政协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组织大家宣布了扶贫搬迁的政策,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马上就提出申请,选到了这个好位置。”阿入拉博现在还为自己当初的“英明之举”而得意。
按政策,村里的每户人家修新房都有30000元补助,再加上3000元的社会救助资金,每家只需要出资26000元,就能住上新房。阿入拉博向子女们凑了一笔钱,搬进了新居,开起了小饭馆。“扶贫小组帮我办了证件,还送我去参加了一个多月的厨师培训。”因为人缘好,味道也不错,阿入拉博的小饭馆是越来越红火,2016年底,他顺利的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去年,我听说省政协正给我们想法子,准备组织村里发展乡村民族文化旅游,还要建设全县福利事业中心和阿居曲古候曲邛捏汇合旅游地,我就赶紧把几个儿女都叫了回来。商量着把饭馆升下级,搞成农家乐。”今年初,阿入拉博家崭新的农家乐开门营业了。
“上个月初,省政协主席柯尊平还亲自来了我们村。你看现在这路也通了、房也盖了,以后的日子一定‘瓦吉瓦’(彝语“好”的意思)!”谈起未来,阿入拉博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自信。
产业扶贫 新风激荡
昭觉县碗厂乡西洛村,坐落在距离307省道约5公里外的大山之中,平均海拔3000多米,自然条件非常艰苦。经过几年的帮扶之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山顶,看着不远处绿树丛中一座座彝家新居,好一处世外桃源。
村民吉侯曲牛的家热闹极了。前院里,几十只鸡正伸长了脖子,等着喂食;后院羊圈里,几只小羊羔正在咔嚓咔嚓嚼着新鲜的牧草;边上,6头大肥猪早已吃饱,正打着哼哼准备睡个回笼觉……
昭觉县政协主席吉觉古史告诉记者,吉侯曲牛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大凉山深处。吉侯曲牛的丈夫古次尔铁是一个名复员军人,退役后回到了家乡务农。勤劳的古次尔铁通过劳动,她们从耳房(靠主屋搭的棚子)搬到了自建的木板房,再后来又建起了土瓦房。但是,贫瘠的土地和严重的缺水问题让日子一直没大起色。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省州县三级的政协委员,还有州县政协机关干部组成的帮扶工作队,陆陆续续来到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水泥路逐渐通到了家门口,出门不再需要带上一天的干粮;家家户户修起了蓄水池,吃水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就连自己辛苦搭起来的土瓦房也变成了气派的砖瓦房……
好消息不止这些,村里建起了专合社,“借牛还牛”“借羊还羊”……一连串让吉侯曲牛摸不着头脑的名词充斥着她的生活,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也让她眼花缭乱。“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养羊,当时觉得这个羊一胎能生2、3只,6个月就能出栏,来的快。”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和对政策不断的了解,她慢慢开始了新的尝试,于是这个热闹的家中又添了40多只鸡,6头猪,还有2头牛。
2017年,吉侯曲牛家仅卖牲口便收入2万余元,再加上儿子、女儿在外打工的收入,他们家人均收入已达8800余元,彻底摆脱了贫困。而她所在的西洛村也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现在我们要把好习惯留给下一代,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上好日子。”回想起以前一家几口挤在一间耳房的日子,再看看如今这个“豪华大屋”,吉侯曲牛不由得红了眼睛。
教育扶贫 新风拂面
在布拖县木尔乡中心小学在一年级教室内,班主任陈莉老师忙得团团转。她正在挨个检查学生们的脸、手是否洗干净了,没有洗干净的小朋友,她还要带到洗手间手把手的教孩子们把手洗干净,再进入教室。“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是我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他们的进步还是很明显的。”看着教室里干干净净的40多个学生,陈老师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前两年,很多小朋友连汉语都说不来,我不仅要负责好几科的教学,还得一句一句的教小朋友们说汉语。有好几次我都累得不想干了。”回忆起当初那一瞬间的动摇陈老师微微低下了头,“现在教学条件好了,个人待遇也有了提高,关键是现在的娃娃基础越来越好,我就想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不要辜负这些娃娃。”
木尔乡中心校校长告诉记者,现在娃娃读书,不花一分钱,中午、晚上还管饭。以前是挨家挨户做工作,讲道理,动员家长,现在是家长主动送娃娃来学校,一个班上有50多个孩子了,学校的住宿条件、师资力量都有些紧张。好在,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回复,还有这么多好心人来帮忙,送来了急需的教学工具、生活用品。他相信,随着娃娃受到越来越完善的教育,他们将不再像先辈那样落后,美丽彝乡走向振兴将不再遥远。
近两年凉山州把发展教育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和隔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总抓手”,全力推行的15年免费教育计划、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等工程。据凉山州政府统计,2017年全州教育支出达117.86亿元,占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4.6%。目前凉山州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及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了83.35%、99.54%、93.17%。“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民族地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题调研组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常年关注凉山教育的住川全国政协委员雷敏告诉记者,除了从省委到县委的高度重视外,各级政协组织和党派也发挥了渠道畅通、智力密集的优势,为缓解“投入难”“入学难”“听不懂”“留不住”等长期困扰凉山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发展的建议》等提案,被列入全国政协重点督办提案并交由相关部门主办;省政协组织专委会分期分批深入凉山调研视察、开展帮扶;促成民主党派中央来凉山调研、全国工商联开展“光彩事业凉山行”……
“省政协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无私帮助,更是精神上的莫大鼓舞,同时还是观念上的巨大影响。我们要积极主动抓好省政协助推凉山脱贫攻坚系列活动的服务协调工作,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努力为夺取凉山脱贫奔康的全面胜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凉山州政协主席杨文泉语调铿锵。
采访结束登机返程,机翼下郁郁葱葱的大凉山,在和煦的阳光下显得愈发的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