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穿风衣穿皮鞋进城——四川省眉山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路径探

29.07.2014  19:07

记者  李永生  李丽颖

  眉山,2000年设立地级市,而今刚刚进入豆蔻年华,城镇化率只有37.57%,在四川成都平原城市群中最低,农村人口还占大多数,仍是一个农业大市。

  如何找准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眉山市的选择最终落脚在具有特色的创新“四种模式”、实现“四个转变”上,即:以工为主,把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以城为主,把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以游为主,把农民转变为三产经营者;以农为主,把农民转变为现代农业业主。眉山市“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惠民圆梦的生动实践,让农民“穿风衣穿皮鞋进城”,而不是“穿蓑衣穿草鞋进城”,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农民究竟愿不愿意进城?

  ——历时4个月,调查160多万农民,了解和掌握全市农民的真实想法,为新型城镇化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被上楼”、“被城镇化”是部分地区城镇化加速快跑中出现的违背农民意愿的现象。“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农民不能‘被城镇化’,而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广大群众意愿。”眉山市委书记李静说。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眉山市作出了理性选择:尊重农民意愿,首先要真正了解农民的想法和需求。基于此,从2013年2月开始,眉山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居民民意调查。

  这次调查共涉及全市128个乡镇、1212个行政村,对161.16万农村居民实现了全覆盖,调查项目涉及家庭人口、主要收入来源、收入水平、承包地使用情况、愿意在哪里居住等12大类、54个指标。

  通过此次民意调查,准确掌握了全市农村居民的真实想法,内容详实,数据可信,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调查情况看,农民愿意转变为城镇居民、产业工人、三产经营者(从业者)和现代农业业主的,占88%。其中愿意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比例最高,占39.2%。这说明,农民愿意到城镇生活,愿意到城镇、园区就业安家,“四个转变”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东坡区富牛镇松林村一组的彭泽全,每天都要站在山坡上看看即将入住的新楼房。松林村被划入城市规划圈后,他的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彭泽全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家不仅得到征地补偿、房屋补偿,拿到了50多万元现金,而且每人可以分到40平方米的住房,一户还有10平方米的商铺。富牛镇镇长宋友军说:“10平方米的商铺考虑的是农民的长久生计,即使不外出打工,也有一份稳定经营或房租收入。”而最让村民吕元华满意的则是,从农民转为居民后,他可以像城镇居民一样缴纳社保,60岁以后也有退休金了。

   新型城镇化是否具备条件?

  ——提质增效,规划先行,夯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业和现代农业基础

  眉山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紧紧关注“”这个核心,推动“四个转变”具有现实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

  近年来,眉山市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GDP达860亿元,同比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1782元,同比增长10.2%。可以说,在全市范围内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随着成都平原经济圈和成眉乐经济带的打造,其区域竞争力将大幅度增强,这为眉山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眉山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上主动与成都衔接、承接,紧跟成都发展步伐,顺势而为。

  在工业方面,眉山市致力于加快推进现代工业新城建设。他们依托毗邻成都的区位优势,抓住“天府新区”建设的战略机遇,通过成眉高速、成赤高速、岷东大道、天府仁寿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全力打造“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眉山是劳务输出大市,过去约有110万农民常年在外务工。随着近年眉山工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为眉山人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大量岗位,仅去年就有8.9万名农民工成为当地产业工人。从昔日注重劳务输出,到今日想方设法留人,体现眉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在农业方面,眉山粮食总产实现了“九连增”,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建成了多个万亩以上连片发展的重点产业基地和生态特色农业观光园区。通过强化培训,提高了农民向现代农业业主转变的能力;创新机制,保障了农民向现代农业业主转变的条件;培育产业,提供了农民向现代农业业主转变的支撑;建设新村,夯实了农民向现代农业业主转变的基础。

  在旅游方面,眉山也实现了新突破,目前全市有吃、住、行、游、购、娱及附属配套等各类旅游相关三产营业网点7000余个,黑龙滩长岛、彭祖山综合旅游、瓦屋山景区、七里坪等重点旅游项目顺利推进。

  此外,眉山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7.77平方公里,建成新村聚居点650个、新农村综合体10个。

  从2013年4月起,眉山开展为期半年的乡镇规划大会战。除城市规划区外的115个乡镇,均编制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规划、乡镇文化和生态绿地规划等“六规”。全市各县、乡镇和园区根据自身实际,找准定位,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城则城,宜游则游,引导每个农村居民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

   如何实现“人的城镇化”?

  ——加快实现“四个转变”,为农民量身定做发展规划,不同的路径通往幸福的生活

  创新“四种模式”、实现“四个转变”的关键点在哪里?主要是解决“人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眉山市成立了“四个转变”领导小组,四个小组都由一个市领导挂帅,每个小组负责一项庞杂的工作,就是为每一位农村居民量身定做一份“发展规划”。与个人规划同步推进的,是必须严格按总体规划执行,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这张蓝图就是眉山市委审议通过的《关于创新“四种模式”、加快“四个转变”强力推进2013年经济跨越发展的决定》。

  眉山市积极探索城市新区发展机制,引导当地群众投身和参与城市建设,通过合理置换、依法安置、完善社保、鼓励创业就业等方式,成为新的城市主人,共享城市建设成果和公共服务资源。

  已搬进新民社区的仁寿县文林镇80岁的农民刘树培,对进城后的生活感受很深:“一日三餐,不用烟熏火燎。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按时领社保。而补偿款也让儿子有了经营本钱,做起了二手车生意。

  眉山市依托工业园区,合理布局城市新区和新村,通过职业技术培训、进园务工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民落户工业园区,成为园区的新主人,实现农民变产业工人。

  家住眉山经济开发新区黑龙镇鸿化村的刘晓琳,已经从一线包装工人,成长为车间班长。她告诉记者:“以前都外出打工,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家门口就业,离家近还能照顾一家老小。再不用打零工了,还能享受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没什么后顾之忧。”鸿化村村支部书记唐仲华说:“全村有300多人在附近工业园区打工,离家近、工作稳定的就业条件对当地人很有吸引力,而且在当地能享受到免费培训和用工服务。”黑龙镇目前有13家规模以上企业,可以吸纳5000多人就业。

  走进丹棱县杨场镇狮子村新农村综合体,气派的楼房、别致的庭院,如同城市高端社区。该村按照“以农为主、一三结合、产村相融”的理念,以产业促新村,以新村带产业,不仅住上好房子,还过上好日子。如今,全村有4600多亩柑橘、1500亩葡萄,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村,去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已有40户农民转变成农业业主。

  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发展旅游产业,是眉山人通向幸福生活的又一条路径。他们把旅游产业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农民提供了三产经营空间。丹棱县启动“丹棱·桃花源”——梅湾湖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总投资达3200多万元,景区所在的5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由农区向景区转变。梅湾村村支部书记刘光武告诉记者,现在全村有36户发展农家乐,客人多了,水果也好卖了。双桥镇党委书记梅雪松说,梅湾还要成立乡村旅游公司,让城里人“来得了、有得看、住得下、吃得安、购得欢”,农民收入自然“涨得快”。

  眉山市的旅游业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的整体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出通过旅游景区开发、乡村旅游发展、旅游集镇建设等方式将农村居民转变为三产经营者或从业者的多种模式。目前,东坡宋城、仁寿黑龙潭长岛项目、柳江古镇漂流等旅游项目正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农民在景区开设农家乐,销售旅游纪念品,提供其他服务。三产经营蓬勃发展,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

  农民变工人、农民变市民、农民变业主、农民变三产经营者,对眉山农民来说这不仅仅是身份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是工作、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并与之伴随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变化……先行先试区域的部分农民已经尝到了“甜头”。征集民意、规划先行、做强产业、推动转变,眉山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四个转变”的目标明确,步伐稳健。在“四种模式”引领下,还有更好的生活保障、更高的生活品质、更美好的未来值得眉山农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