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前三季度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24.10.2013  16:31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精神,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012元,同比增加796元、增长12.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比城镇居民收入高3个百分点。其中:经营性现金收入2950.1元,增加200.8元,增长7.3 %;工资性收入3075.8元,增加442.3元,增长16.8%;财产性收入116.3元,增加23.5元,增长25.3%;转移性收入869.6元,增加129.1元,增长17.4%。

(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统计部门预计今年四川秋粮比上年增长3%左右,全年粮食将增长2%左右,有望实现连续七年增产。据行业统计,前三季度,经济作物产值预计达到1020.55亿元,增加64.72亿元、增长6.6%。肉产量、蛋、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6%和0.9%。林业总产值1200亿元,增长20%。渔业总产值233亿元,增长13.6%。启动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建设300个,建成150个;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49万亩;新建(改扩建)相对集中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886个。乡村旅游实现旅游收入724.53亿元,增加105.24亿元,全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350.5万人,增长3.7%;实现劳务收入2100.2亿元,增长32.2%。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提升。举办了(2013)四川农业博览会暨四川与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大会,全国350名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参会,推出农业招商项目目共计879个,总投资额2043.3亿元。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制定蚕桑、藏区葡萄酒发展规划,新增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省级农民示范合作组织评定,完善示范名录,全省农民合作组织达3.7万多个。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6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组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援建地震灾区,捐赠农业生产物资1.28亿元,签订基地建设等合作协议52.86亿元。

(四)新农村成片建设扎实推进。下发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在有条件的示范县启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组织12个督查组,对全省60个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工作开展全面督查,上半年60个示范县建设新村聚居点524个,新农村综合体107个,建设“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695个,投入示范县建设资金达880.85亿元。加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和巴山新居建设,目前,彝家新寨建设完成投入18.6亿万元,完成计划的83.4%。藏区新居建设,正在抓紧制定规划,争取更多的支持项目和政策。巴山新居建设,已建成中心村24个,新村聚居点965个,聚居农户8.1万户。

(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提升。大力推进“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今年确定新开工的“1+10+5”水利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已完成水利投资27亿元,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1.4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75万亩。去冬今春以来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17.6万亩,新增提水控灌面积24万亩,新增沼气用户13.96万户,建设完成机耕便民道1366公里。进一步支持“新农通”农村移动信息化工作,召开“全省‘新农通’建设现场工作会议”,全省21个市(州)均开通“新农通”信息服务,累计发布信息8亿多条次。在30个县开展农村现代商务信息服务。探索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今年在全省建成11个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

(六)扶贫开发大力推进。强化“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已有61个片区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编制完成,在“四大片区”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9.03亿元。全面启动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三大民生工程”。与浙江、珠海实现结对帮扶,浙江每年安排1.37亿元帮扶藏区32县,珠海市与凉山州签订教育教研、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7项协议,实现社会扶贫直接投资49.18亿元,引资32.36亿元。组织开展了2012年度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绩效情况自评工作,完成对67个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自评材料的初查评分工作。今年以来,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4.17亿元,减少农村贫困居民117.91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93.22%。

(七)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推进力度,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林权确权颁证工作,加快开展73个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2295个试点组基本完成确权登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出台了《关于开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工作的意见》,在15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

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白酒、茶叶、花卉等产业,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出现市场需求和劳动力需求的调整,都会直接影响生产预期和农民转移就业。二是生猪、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价格波动不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特别是上半年猪价快速下跌,出现大面积亏损,8月中旬生猪养殖扭亏为盈,但前三季度每公斤活猪均价同比仍旧下跌0.32元。三是农业投入品价格和农村劳动力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四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上半年四川先后遭遇了旱灾、芦山地震、暴雨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农业农村损失大。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贯彻落实11月份召开的十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的决策部署,坚持“两个重中之重”的要求,稳定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大力深化农村改革。

一是切实抓好助农增收工作。充分挖掘特色种养业助农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增收支撑产业和区域特色品牌;把农村重点项目建设和助农增收结合起来,抓好就地就近转移输出,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加快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抓好农民增收书记县长负责制。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始终把粮油肉菜等主要农产品稳定生产和有效供给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在稳定1亿亩粮食播面的基础上,大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农民为主体培育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服务组织。抓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深入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继续抓好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

三是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推进“排头兵”工程,加快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茶叶、蚕桑、藏区葡萄酒等特色产业发展,抓好产业规划和规划落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项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民增收产业。努力培育一批经营产值过千万元的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防范机制。

四是全面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镇布局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优化城乡体系和产业布局,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抓好第二轮示范县推进建设。大力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和巴山新居建设。

五是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坚持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推进“五大扶贫工程”,  以基础、产业、新村、能力、生态“五大扶贫工程”为重点,突出农民增收、减贫人口两个目标,深入开展扶贫攻坚。深入推进浙江省帮扶我省藏区32县、珠海市对口凉山州17县的扶贫协作。

六是大力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土地流转,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规范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进入农村。推进基础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

七是突出抓好当前工作。组织抓好秋冬农业生产,做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小春作物备耕、气象灾害预防预报等工作,加快推进芦山地震灾区农业产业重建。在统筹谋划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同时,提前谋划明年助农增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