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深化农村改革:展读六大重点 明确工作要求

19.09.2014  11:12

    农村改革将蹚进“深水区”,要啃下“硬骨头”。四川深化农村改革将锁定哪些重点?这些重点又该如何把握?

      一 加快推进确权颁证

     全面铺开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

    推广“多权同确”做法

    推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

    放活土地经营权,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基础。年内,四川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将全面铺开。同时推广“多权同确”,力争年内完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积极探索小型水利设施、农牧业设施等产权确权。

    去年,四川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仅占纯收入的2.56%,“本本”变“本钱”,必须挖潜。会议要求,在确权的基础上推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探索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新路子,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让农民通过集体经济增加收入。

    省委农工委副主任杨新元认为,明晰产权后,本本不能锁在柜子里,要赋予权能,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住房财产权变成钱。对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省上正在制定基本准则,先行在10个县试点。

     二 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

    必须更加重视维护农民利益

    坚持以农为主、适度规模经营

    四川省人均耕地占有量少,承包地块分散零碎,小规模分散经营导致农业兼业化、副业化,难以提高比较效益和竞争力。如何在这样的现实下,促进农村大踏步发展?会议明确要多种形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认为,这需要放手推动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和现代化水平。

    土地流转实际上在家庭承包制一开始就有,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包括租赁、转包、入股、托管等在内的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已经涌现。

    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流转方式?会议给出的答案是:不做统一规定,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

    与会者注意到,会议专门提醒了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不能动摇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二是必须更加重视维护农民利益;三是坚持以农为主、适度规模经营,农地不能搞成“非农化”,不能随意改变土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