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土地流转激活农民“钱袋子”

21.05.2015  11:11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以“”起来。
    另一方面,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劳动力缺乏成为目前大多数农村面临的症结问题。而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不但让难题迎刃而解,而且在土地的整合和流转中产生了巨大效益,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出规模、“”出特色产业、“”出效益。
转出规模
村民支持业主入驻
    本报讯 “公司租你土地每年都要给租金,同时它的现代农业项目还要返聘农民帮他打工,你可以去帮他种菜、收菜、管理等,再挣一笔收入……”5月15日,宜宾县普安镇田坎村,村民代表杨祥成在该村召开的村民会议上,这样回答了其他农户 “没了土地,收入从哪里来”的疑问。“此次绿恒公司的土地流转转让的是土地经营权,流转期到期后,如果本人不愿流转,土地还是退还给你来耕种。”田坎村村支书朱泽伟再一次解释了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
    为了整合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普安镇田坎村于5月初成功引进了宜宾绿恒生态农业公司,准备发展生态种养、农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等现代农业新业态。为了尽快让企业入驻,田坎村需要在1个月以内流转涉及5个村民小组的200亩土地。由于涉及农户户数多,时间紧迫,工作难度很大。
    为了让农民在短时间内放下传统观念,自愿流转土地,村“两委”主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邀请企业负责人讲解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让接受新观念较快的农户从自身利益出发,分析土地流转后增加的收益,再听取村民代表的意见,让村民感受现代农业带来的实惠并主动流转土地支持业主入驻。
    目前,田坎村已形成了“村民代表民主商议,再逐户推广”的工作推进模式,由村民代表引导村民,减少工作阻力。目前,需要流转的5个村民小组中,五一组、国平组已有98%以上农户达成共识愿意流转土地,真正实现了“村里事村民自己作主”。(韩科 龚能治本报记者 廖晶莹)
转出效益
农户有了双份收入
    本报讯 5月14日,笔者在岳池县乔家镇廖坝村采访,村民杨代云说,土地流转好,让自己在家有了双份收入,年收入能达到2万元。
    杨代云今年53岁,儿女在外务工,家中的田土由他负责打理。过去他家的地主要种植水稻,收入每亩只有500来元。如今,村里搞起了现代农业产业,他家共出租土地4亩,每亩地能收租金690元,加之他是业主雇用的管理人员,每个月还有1400元的管理工资,共计年收入能达到19560元,外加节日雇主给他的补贴,一年能达到2万元收入。
    廖坝村村支书周刚说,如今村里流转土地达到2000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81.6%,引进业主12个,村里发展了优质水果、蔬菜、草莓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在家的大多数村民都有了双份收入,一份是土地租金,一份是给业主打工的工资。村支部副书记廖胜勇说,这种“租金+工资”双份收入模式深得村民的拥护,一般村民每天做工8小时,能挣到40元的工资。如今他们村干部走在田边都会听到地里村民问,剩下的地什么时候租出去啊?村里廖大爷说,他家的土地不在承包范围,没有获得双份收入,心里有些失落;但一黄姓业主跟他说过,今年土地承包赚了钱,明年就把他的地一块包下来。廖大爷觉得,业主赚了钱才能继续承包土地,承包了土地农民才有双份收入,得到更多实惠。
    如今,廖大爷在给业主做活时特别卖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全超 特约通讯员 黄汉军)
转出特色
河滩撂荒地变果园
    本报讯近日,笔者在合江县白米镇向阳村看到,以往撂荒的河滩地如今种上了20余亩西瓜秧苗,管理人员正忙着为秧苗浇水。
    “种西瓜就是要水源好、土质好。这里在长江边上,光、热、水、土条件都满足,而且村民非常愿意把地承包给我,租金也相对较低。”在谈到为何会选择在河滩地上种西瓜时,今年前来承包土地的老板古华必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他表示如果试种成功,还将继续扩大土地承包规模。
    向阳村支书曾大英告诉笔者,临近河边的土地地势低洼,容易被水淹,种植效益不佳,许多人选择外出务工,这些地久而久之便成了无人问津的撂荒地。
    对于有着42公里长江沿岸线的白米镇来说,向阳村河滩地撂荒并不是个例。陈湾、史坝、碾子塝等村的河滩土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撂荒现象。如何能让河滩撂荒地的价值真正利用起来?该镇立足实际,鼓励村民进行土地流转,支持种植大户承包土地,盘活闲置土地资源。
    在陈湾村承包河滩地种植蔬菜达4年之久的柯伟和古华必一样,也看上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相对较低的租金,依托成熟的种植技术,他以每亩130元的价格承包了600余亩河滩地,利用每年9月到来年6月的长江枯水期,种植白菜、西葫芦、茄子等蔬菜。
    柯伟介绍,到了蔬菜成熟期,平均每天有2-3万斤蔬菜上市,主要销往重庆江津蔬菜市场,成为了重庆的“菜篮子”。(朱孝琴)
声 音
要允许农民“等等看
    这几年,通过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的重点工作之一,有的地方为了加快进度,还作出了一年培育多少种植大户、流转多少土地等指标性规定。但凡事需要从实际出发,尤其对土地流转这样的大事,更不能脱离农村的真实状况与农民的真实能力。
    从各地来看,许多种植大户都有打工经商的经历,懂市场、有一定资金积累和抗风险能力。但是,规模化种植对许多“新农民”是件新鲜事,作为种植大户,从选种子开始,到抗虫除草,乃至土地平整,每一个环节都面临考验,都有一定风险。所以,种植大户并不是一出发就要扬鞭跃马,“等等看”,条件成熟了再出手或许更好。
    对普通农户而言,“等等看”可能更合乎实际。有的农户虽渐渐老去,但年事并不太高,身子骨也硬朗,自己种地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的种地就为了自给自足,为了自家人吃着放心;还有的因为承包地没有确权登记颁证,担心地租出去之后收不回来,加上机械化程度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程度越来越高,种地更加省心省力,因此缺乏土地流转的意愿和动力……
    情况各不相同,道理自在其中。无论种植大户还是普通农户,对土地流转都有一个逐渐认识、逐渐接受的过程。认清这一点,对当前引导鼓励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尤为重要。这需要县乡村干部有极大的耐心,要分清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的不同情况,既要积极引导,又要仔细做工作,还要耐心等待,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妨“等等看”。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但过程急不得,这时候“等等看”是为了更好更平稳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