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促进农业转型发展
在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供应的基础上,按照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板块化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主攻方向,以“513”工程龙头企业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抓手,集中打造优势和潜力产业,努力形成山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大省,为农民收入翻番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1.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集聚各项政策和生产要素,集中布局、建设八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即以运城盆地为重点,布局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以同朔地区为重点,布局主要面向京津市场、畜饲蔬相结合、以牛羊为主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以忻州地区为重点,布局全产业链的杂粮产业基地;以晋中盆地为重点,布局高效益的设施园艺基地;以太行山区为重点,布局道地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以吕梁山为重点,布局优质核桃、红枣生产加工基地;以太原南部为重点,布局畜饲蔬相结合的鸡猪生产加工基地;以吕梁山南麓为重点,布局果蔬结合的水果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制订和实施八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和促进小杂粮、蔬菜、干鲜果、畜禽等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社会化的优质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实现全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抓好“千园万场”规模健康养殖工程、百万棚设施蔬菜建设工程和水果双增发展工程,提高粮、畜、果、菜等大宗农畜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农村生产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和水产业。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推广节水、节地、节种、节药、节能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发展。
2.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搞好示范引导,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加快建设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县,全面推行规模化种养、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努力建设一批设施蔬菜、规模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干鲜果经济林示范园区和粮食标准化生产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辐射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努力做好与国家启动实施的粮食增产项目、节水改造项目以及其他支撑服务体系项目的对接工作,力争取得国家更多的支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尽可能将林业、水利及农业支撑服务体系项目向示范区倾斜,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3.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依托自然优势和资源禀赋,制订实施“一村一品”专业村、“一县一业”基地县发展规划,到2015年建设10000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依靠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翻番,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政府引导、招商引资和金融扶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培育发展粮食、畜禽、乳品、果品、蔬菜、薯类、油脂、中药材等八大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链。进一步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以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聚合要素、整合资源,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提高名、特、新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继续扎实推进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引导同类企业合并重组,鼓励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产品加工。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管理制度,促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广泛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为主向资本、产权联结为主发展,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和帮助农民由生产环节进入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加工、流通等环节,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一村一品一社”的思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扶持“示范社”为抓手,着力在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完善机制上下功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有条件的县组建专业性的联合社,让合作社覆盖更多农户。大胆创新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资产经营合作社和跨区域联合社等新型合作组织。支持组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4. 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综合利用投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种养业良种繁育、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机作业和供应维修、气象预警防灾减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支持和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山西农大、山西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建设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种质创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重点支持与特色农业相关的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逐步增强科研单位的科研创新能力,有效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领域的示范和应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新建或改扩建800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和2000个村级服务点;积极探索科技大集、科技示范场、技物结合连锁经营、技术承包等推广形式,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保障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
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条件,统一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良种繁育基地,配套良种检测、仓储等设施设备,全面提升良种生产能力和供应保障能力。同时,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商品化程度和规模化种植养殖水平。
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建设,完善应急防控物资储备,构建“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的监测和防控体系,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和植保专业化防治,科学合理用药,减少病虫害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继续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警指挥、基础设施、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四大体系,逐步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2个省级农畜产品质检中心,新建或改扩建11个市级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新建75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基本实现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测,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质量监督、农机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机维修保养、农机具及零配件供应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备、设备先进的农机化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和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到201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2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
气象预警防灾减灾体系和“三农”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的省、市、县气象业务系统,进一步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县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全省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减灾水平。实施山西气象为农服务工程,重点建设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农村气象灾害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农业和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农业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和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建设,构建和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为全省农村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