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冲刺 蓬安发出摘帽总攻令

09.10.2016  14:36

 

编者按
  今年内,我省将实现广安市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南充市南部县、蓬安县等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这些贫困县脱贫摘帽工作进展如何?当地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有没有改变?在10月17日全国第三个扶贫日来临前夕,本报派出记者走进摘帽县,深入贫困村,采访贫困户,近距离对话脱贫摘帽主体,记录扶贫故事、展示脱贫历程。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脱贫摘帽,我们准备好了——走进贫困县·农报记者看变化》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记者 樊邦平
    今年初,地处秦巴山系的蓬安县立下了“军令状”,要在今年年底前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在嘉陵江畔打响。
    春去秋来,摘帽已进入倒计时。9月底,记者来到蓬安,走访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
    全县动员不到两年基本达标
    “2014年,蓬安县贫困发生率最高达到了10.6%,但现在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85%,低于3%的贫困发生标准,每个乡镇均有达标卫生院、标准中心校及便民服务中心,基本达到贫困县摘帽标准……”9月29日,在省委脱贫攻坚评估检查汇报会上,蓬安县委书记蒲国就当地的脱贫工作进行汇报,在座的当地主要领导干部和扶贫相关部门、乡镇负责人则心情忐忑。
    此前几天,省委脱贫攻坚评估检查工作组来到蓬安,随机抽查了8个贫困村、80户贫困户,从扶贫政策的落地,到每一项资金的使用,再到贫困户生产生活的情况,都进行了详细了解。
    “虽然蓬安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但效果明显,成绩突出,希望蓬安进一步创新方法,破解难题,再接再厉,为全省脱贫攻坚树立标杆和示范。”在得到检查组的肯定、听取了整改建议后,与会者们长舒一口气,蒲国当即代表全县做出承诺,在今年年底前,坚决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蓬安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彭桂林此时也意识到,接下来的两三个月,他身上的工作将无比繁重。
    “8月14日,全县召开了脱贫摘帽百日攻坚推进会,通过电视直播直接开到镇村一线,参会人员达到2000多人,从县到村,层层部署任务。”彭桂林说,蓬安必须以决战全胜的状态,抓推进、抓落实,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要确保年内摘掉“穷帽”,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蒲国认为,首先要强化长效产业培育,坚持把提质增效兴产业作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关键路径;其次要强化安全住房建设,强化群众教育引导,帮助贫困户摈弃“等靠要”思想,调动贫困户脱贫积极性;再次是要努力补上短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完善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金融扶贫力度;最后要严格考核,认真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深入推进“四好村”创建,加强对边缘困难群众的帮扶,并做好准备,迎接脱贫摘帽的第三方评估。
只争朝夕立志年底前摘帽
    “来杨家镇伏岭村投资,我们给你争取政策支持,搞个蛋鸡养殖基地,带动全村增收致富。”9月29日下午,在蓬安县杨家镇政府,健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文照应约前来洽谈投资事宜,杨家镇党委书记华俊,镇长杜小飞热情接待了他。
    “现在伏岭村基本实现了脱贫,但为了杜绝返贫现象,我们需要发展长效产业。目前村上已经有一个黑山羊养殖专合社,我们计划再搞一个蛋鸡养殖专合社。”华俊告诉记者。
    “作为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省级专合社,我们有责任在脱贫攻坚期间发挥作用。”杨文照表示,他打算先考察几个贫困村后再拿主意。
    伏岭村以前经济困难,是当地有名的“光棍村”,2014年之前,当地还未完全通路。2014年,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83人。启动扶贫工程以来,伏岭村发生了巨变,随着兴水、修路、建房、养羊等扶贫项目的实施,当地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巨大改变,全村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当地已摘掉了穷帽。
    “虽然已经脱贫,但我还想再添5只山羊,把规模扩大,在今年底赚上1万元钱。”9月29日,该村5组村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国安告诉记者,有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将不再是难事。
    伏岭村4组村民陈向廷曾是全村最贫困的,茅草棚子住了几十年。在扶贫政策帮扶下,他家不仅免费住上了新房,还养了一只羊,一头猪,十只鸡,于今年3月脱了贫。“我要再添几头仔猪,明年把规模扩大,绝不能因个人懒惰返贫,更不能再向党和政府要政策和资金了。”陈向廷说。

    “蓬安脱贫摘帽验收已进入倒计时!”彭桂林告诉记者,对标补短板,蓬安已经发出了脱贫摘帽的总攻令,制定了责任清单。当地全面推行 “一户一档”,加强痕迹管理,严把贫困对象的进出关,171个扶贫第一书记进村入户逐户审查,确保脱贫攻坚整个过程有据可查。同时,持续深化 “干群一家亲”活动,手把手帮群众算好账,逐户填好 《贫困户收入摸底调查表》。对2016年当年实施到户项目、当年列为减贫计划的贫困户,还要帮他们加快落实增收措施,弄清预期收入,一笔一笔记好《脱贫记账卡》,确保收入达标、按期脱贫。
记者手记
扶贫先扶志
    “我要自力更生,再养几头猪,坚决不再伸手要政府的支持。”9月29日,时隔一年,再到伏岭村,脱贫户陈向廷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要发展生产,不当懒汉。
    2015年8月4日,记者第一次造访伏岭村,陈向廷家的情况最让人揪心:他妻子早亡,儿子带病外出打工,儿媳远走他乡,当时家中只有年近八旬的他和6岁的孙子守着3亩薄田,住着茅草棚艰难度日。
    物质的匮乏,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苦闷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是陈向廷一家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这样的家庭,该怎么脱贫?脱贫后又会返贫吗?记者心中留下疑虑。
    但时隔一年后,当记者再次来到伏岭村,这些疑惑已经烟消云散。
    伏岭村变样了,水泥路畅通全村,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山坡上的牲畜多了起来,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陈向廷搬进了窗明几净的砖瓦房,房前有洁净平坦的水泥院坝,周围还点缀着一些花草。
    提起这些变化,陈向廷说:“以前都说我是烂泥扶不上墙,我也就破罐子破摔了。多亏了扶贫工程,干部们经常帮助引导我,把我点醒了,我下决心要换种活法!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由衷为陈向廷点赞。他的可喜变化,正是当前我省脱贫攻坚战役中,众多脱贫群众的一个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