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全会解读:大力发挥旅游在扶贫攻坚中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突出优势
巴中生态良好,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绿色和生态,把旅游业作为城乡统筹、扶贫攻坚、区域发展的优势产业加以培育,实施旅游产业扶贫,加强光雾山、诺水河、王坪、佛头山、恩阳古镇等重点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6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全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9个和示范村67个。2014年实现旅游收入89.56亿元,增速居全省第四位,旅游收入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关于全力以赴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系数大、产业链长的突出优势和旅游在扶贫攻坚中的推动作用,全市旅游系统将按照“大景区、大市场、大旅游”的理念和“巴山新居+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和“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的思路,积极争创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度假区、全国旅游扶贫试验区,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富民增收,特在2015年至2020年开展旅游扶贫专项工作。
【总体目标】
2020年底,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225万人次,实现收入75亿元。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200个,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2个,新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6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3个,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0个、特色精品村寨50个、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200个。
【重点工作】
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坚持规划引领,依托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设一批农家乐园、养生山庄、花果人家、生态渔庄、创意文园以及传统村落和休闲、采摘、体验、垂钓、康养专业村,分批、分类推进贫困村旅游业发展,让贫困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脱贫致富。在年内完成《巴中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提升《巴中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和精品村寨旅游扶贫规划中充分体现农旅、城旅、文旅、商旅深度融合。
推进大景区建设。凸显山地生态优势,依托四级城镇体系,打造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市、乡村旅游三大极点。一是加快推进光雾山、诺水河和空山等重点景区建设,用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二是以巴城为核心、县城为副中心,突出城镇旅游功能,加快巴城森林公园城市(恩阳区义阳山—卢溪河、经开区九寨山)建设,启动环巴城山地生态公园(“八山一水”,后期启动云顶—灵山茶产业旅游带、莲花山)建设,增强巴城在秦巴片区南北旅游通道的集散和服务功能,用城市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三是按4A级景区标准,打造通江唱歌—文峰—民胜康养旅游、南江玉湖—长滩、平昌“三十二道梁”田园旅游等乡村旅游示范带,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新创建南龛文化产业园、玉湖—长滩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实现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旅游收入300亿元。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旅游标准化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全面置入旅游元素。培育的20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0个特色精品村寨,实施“八个一”工程,提升乡村旅游配套功能。即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标识标牌、智慧旅游、特色购物点、休憩设施建设以及品牌创建等工程。
强化从业人员培训。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贫困村乡村旅游领军和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强化乡村旅游创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组织村社干部、经营业主、从业人员和回乡创业人员,围绕乡村旅游创业项目计划,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服务礼仪与标准、提升经营档次等内容,分级、分类、分批开展培训,重点加强旅游扶贫村村官和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年培训人数达5000人次以上。
大力宣传营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举办农事采摘、美食品尝、民俗文化体验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策划包装5条成熟的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创新旅游宣传平台,以微信、APP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在有条件的旅游扶贫村积极发展智慧乡村游,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试点建立“乡村旅游超市”;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商品购物场所和互联网电商平台、线下销售网络建设;强化区域合作,与周边县(区)乡镇村建立紧密旅游协作关系,做到产品互补、营销互动、客源互送,实现一体化发展。
【发展原则】
坚持业态特色化。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特色,依托茶、药、菌、菜、牧、渔、林等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家乐园、养生山庄、花果人家、生态渔庄、创意文园等特色业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突出一村一特色,一场一主业,避免景点建筑风格、接待游客形式、旅游商品、体验参与项目等同质化。
坚持建设标准化。以景区建设标准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在现代农业园区和巴山新居建设中按照A级景区的标准加强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应急救援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标准提升扶贫村旅游品质、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基础配套化。立足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氛围和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在产业发展、新居建设中注重旅游要素配套,完善交通、饮水、网络信息、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导向标识、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旅游企业提供场地、供水供电、物流等良好的基础设施。
坚持环境生态化。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发展理念,在园区、景区、新居建设过程中注重自然生态、传统工艺、特色村落、民俗文化保护,杜绝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实现推门见景、推窗见景,做到与自然融合、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集聚化。围绕主要客源市场和现有资源禀赋,大力推进乡村旅游连片成带聚集发展,结合实施茶叶、核桃、巴药工程、优质粮油、现代水产和生态畜禽产业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构建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集群—乡村旅游带三级分布格局,乡村旅游项目和旅游要素优先向产业集聚区聚集,充分让贫困户、旅游企业等参与其中。
【进度安排】
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400万人次,实现收入20亿元。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20个,创建国家4A级景区2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1个,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个、特色精品村寨4个、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40个。
2016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504万人次,实现收入27亿元。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30个,创建国家4A级景区2个,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寨10个、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40个。
2017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609万人次,实现收入35.7亿元。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50个,创建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1个,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个、特色精品村寨15个、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40个。
2018年底,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775万人次,实现收入47亿元。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50个,创建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1个,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个、特色精品村寨15个、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40个。
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990万人次,实现收入60.5亿元。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30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寨4个、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20个。
2020年,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20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个、特色精品村寨4个、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20个。
【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导、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县级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切实做好旅游扶贫村道路、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良好的基础。
强化投入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投入2.3亿元,市级财政投入3.08亿元,县(区)财政投入18.02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社会资金投入25亿元。
强化目标考核。将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目标考核内容,明确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工作责任,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解读单位:巴中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