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保护大院里的别样生活 防火防盗要培训
人民中路九思巷3号冯家大院
龙王庙正街28号邱家祠堂
冯家大院大门
闹市中的一所老宅,可谓喧嚣中难能可贵的清幽。但居住其中是何滋味?
近日,成都市的李女士将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自家老宅门板拆除,不仅被相关部门制止,甚至还将面临罚款(成都商报昨日报道)。这让更多人意识到,住在历史文物保护建筑之中的居民,对所居住的文物建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成都闹市中,被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老宅不在少数,这其中部分老宅尚有居民居住生活在内,而他们的生活却与公寓小区中的生态截然不同。
成都商报记者昨日走进李女士旧宅所在的冯家大院和位于龙王庙正街的邱家祠堂,这两个院子都被列入成都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记者发现,老宅中的住户们,总有一颗心悬在对宅子的保护和责任上。
安全/
防火第一
晚上用电开关全关闭
隐匿在高楼与车流之中的邱家祠堂,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是邱家祭祀先祖的地方。如今它是一个拥有30几户人家的大杂院,其中接近20家是租户。邱家祠堂的牌匾已不知去向,进门处的石刻上标注着“成都市历史建筑”。大门通往院落的长廊里,每根古老的木柱子上都挂着一个消防栓,因为这是唯一的消防通道。
进入院落中,房梁上的粗电线缠绕着。住户吴刚(化名)告诉记者,这是房子被纳入保护后重新安的,为了防止电路老化起火。正在院中灶台上做饭的他格外谨慎,关煤气罐的时候拧得特别紧。他说,防火是院中人第一要紧的事,这事,“有关部门的人来培训过好几次”。
吴刚一家每晚睡觉时,都会把所有用电开关都关掉。住在这里20多年的他,已经习惯了30多户共用一个旱厕,习惯了每家一两间窄小的房间。现在他也在习惯着古宅挂牌后,自己应保持的警惕和责任。
维护/
月缴50元
大事小事有人管
李婆婆今年94岁,在邱家祠堂里已经住了50多年。
李婆婆家有两间房,家中冰箱彩电倒不缺,也干净利落,只是她说,偶尔会漏雨。不过从房子纳入保护之后,每次房子哪里出了问题,总是居民一打电话,就有相关部门的人员来修缮。“政府的人来修过好几次了”,李婆婆记得清楚,“这两天还有哪个部门的人来过,测量了半天,还巡查了半天,还是多负责的”。
自打房子被纳入保护,院子里就经常会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前来,有时候是修缮,有时候是巡查,有时候是给住户们进行保护建筑的宣传和提示。“让我们平日里爱惜着点儿”,李婆婆笑道,那是自然嘛,“既然是纳入保护的房子,有谁还敢大动土木,动砖动瓦的”。
“只交50元每月的管理费,旱厕都要人家管理方天天来掏,维修管理也是人家,真的不错了”李婆婆告诉记者。
管理/
每周巡查
住户签保护责任书
冯家大院的住户之一李龙(化名),也是在古宅中生活了50年的老住户。他认同住户对于老宅有保护责任的同时,也持有着另一重观点。“住了50年了,三代人的私产,它虽然纳入保护,但没有收归国有。”李龙对记者说,以后砖瓦啥都不能动,能否执行下去有困难。
据了解,自冯家大院纳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后,青羊区相关部门曾进行过两次修缮。青羊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历史建筑,他们不仅每周巡查一次,还对其住户进行过多次的法制宣传,还曾让社区与住户们签订过建筑保护责任书,明确《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和《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对于更多的古宅,房管局还曾组织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讲,以及防火防盗的常识宣传。邱家祠堂院门前,印着防火提示的海报,与纳入历史建筑的石刻,就正对着挂在走廊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