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实施“三社联动”新机制 社区服务迈进“社会化”新常态

28.04.2015  21:10

四川在线消息 (彭文春 四川在线记者 宋建琴)如何调动社会组织、社工广泛参与社区治理,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互动”的社区治理新局面?今日,记者从武侯区获悉,该区在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大力培育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又于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社区两委职责依法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通知》,该举措划清了“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的界限,明晰了政府与社区权责的边界,改变了政府对自治组织行政命令或者行政干预的传统做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支撑、以专业社工服务为提升的 “三社联动”治理新机制成为社区治理“新常态”。

搭建平台:拓展社会化参与空间

近年来,武侯区深化社区治理改革创新,开放社区服务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社区服务已经迈进了“社会化”新常态。

我区通过认真梳理和严格审核,将政府下沉到社区的政务服务梳理为4大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承担的139项政务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接。”武侯区民政局局长杨海平告诉记者,武侯区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搭建了平台,同时完善了监管机制,街道承担政府购买服务法律主体和监管主体的责任,社区承担购买服务委托实施主体的责任,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通过委托、采购等等方式承接政府下沉到社区的政务服务。

去年3月底起,武侯区下沉到社区的139项政务事项面向社会“发包”,武侯区正式启动社区服务的“全面社会化”,开始了社区协商共治的“多元化”全新实践。

去年4月14日,受武侯区簇桥街道办事处委托,簇桥街道龙锦社区和社会组织簇桥街道龙锦居民服务中心签订政务服务下沉协议,委托社区组织管理簇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社会组织先期承接了“60岁以上低保老人等特殊老人的管理服务”,这是武侯区深化社区治理、下沉政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以来签订的首个合作协议。

社会组织购买政务服务,政府部门从“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中解脱了出来,专心当好下沉政务事项的“把关人”,吸引和培育了更多优秀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

我是第一次参加政府举行的面向社会组织的项目对接会,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政府对社区治理改革的坚强决心,也增强了我们扎根社区治理的信心。”参加洽谈的一家社会组织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他们过去不清楚居民需要社会组织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两方信息的不对称直接影响到了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水平,也难以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武侯区积极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便于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三社联动”。

武侯区实施社区服务“社会化”,将为老、助残、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文化娱乐等社区服务资源向各类社会主体开放,先后在成都和上海举行大型项目对接会,对外发布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达315个,仅2014年参与承接我区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就多达110余家,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达4500余万元,用于购买下沉社区政务服务项目的资金就多达3085万元。

据了解,今年,武侯区进一步拓展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用于购买服务资金将达到5200余万元,其中用于购买下沉社区政务服务项目的资金将达3700余万元。

培育主体:社会组织注册资金只需3000元

我区出台了《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市率先取消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前置审批,降低社区社会组织登记‘门槛’。”杨海平告诉记者,武侯区降低了注册资金和会员人数,注册资金只需3000元且会员人数只需5人,办公场所也可以灵活解决,打破了制约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目前已有12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按此办法成功注册。

为了弥补本土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不强、专业化不足等方面问题,武侯区还积极从沿海发达地区引入了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服务机构。

据介绍,目前,武侯区已从上海等地引进了10家品牌社会组织,他们与本土社区社会组织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有效地引领和带动了本土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

武侯区还积极实施专业社工人才的“培育”计划,积极开展社工人才的基础培训、高校专业培训、实践培训,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成为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扎根社区服务的新选择。

据悉,仅2014年,武侯区开展的各类社工培训达到280余场(次),还建立了社会工作者待遇科学增长机制,加快推进社工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并制订了相应的奖励措施。

经过实施一系列培育和扶持举措,武侯区的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人才得到了加强。目前,武侯区社会组织总数达到了1127家,位列全市第一;全区社会工作者人数总量近1500人,其中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人数累计达285人。

武侯区深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工程和专业社工人才的“培育”计划,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参与主体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该区还加快了“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

目前,武侯区每个社区均建立了社区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中心,已入驻社会组织近600家,还建立了武侯区社会治理创新服务园(社会组织孵化园),加速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发展步伐。

厘清边界: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社会组织、社工队伍在武侯区得到了发展壮大,要真正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还离不开社区职责的“解放”。

为了实现社区自治的‘归位’,我区梳理了《社区党组履行职责事项》《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事项》《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三份清单,明确了社区的职责,厘清了政社边界,促进了政社分离。”杨海平告诉记者,他们还深化政社确权勘界,实现政府管理“归位”,出台了《区级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准入社区管理办法》,各街道、区级各部门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要求社区予以办理明确对于未列入三个清单的事项,社区也有权拒绝;区级各部门凡有新增需进入社区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须严格执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度,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实现规范下沉,从而构建起政社之间“亮权—行权—问权—制权”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根据武侯区梳理的“三份清单”要求,明确凡属法定义务,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要依法履职到位;凡属依法依规需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办理事项,政府向社会组织实行“购买服务”,社区居委会须依法依规做好对购买服务事项的指导、监督工作;而“清单”以外的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交由专业社工机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