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走对路 走好路 摘掉“穷帽”奔富路

06.03.2017  20:04

 

  初春暖阳下,机器轰鸣,施工现场热火朝天。

  刮风下雨之时,集思广益,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

  自2015年会东县教育局对野租乡铜厂村开展精准扶贫定点帮扶以来,铜厂村发生了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观,产业发展有了明确方向,取得初步成效。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坐落于大山之中的铜厂村,见证其脱贫路上的点滴变化。

  打开山门 修通富路

  羊肠小道变宽敞大道

  铜厂村位于会东县东南,距县城75公里,平均海拔约2750米,全村总户数95户、525人,是一个典型的边远高寒彝族聚居村,其中精准识别建卡贫困户38户、176人,贫困发生率33.5%,201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3157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2299.68元。

  恶劣的自然环境、闭塞的交通、落后的基础设施,阻断了铜厂村与外界的联系,也成了阻碍村子发展的最大瓶颈。

  “如何在基础设置基本为零的条件下,如何让村民早日脱贫?” 2015年8月,会东县教育局彝族女干部苏久石珍成了铜厂村的“第一书记”,一轮走访下下来,铜厂村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给她当头一棒。

  “想要富,先修路”,这条上世纪刷遍了农村的田间地头的标语,也成了苏久石珍为铜厂村开出的第一个“药方”。

  基于这样的思考,苏久石珍一次又一次跑乡到县汇报。

  辛勤努力终于有了希望,县有关部门在她的一次次引领下来到现场,敲定了修路事宜。在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经过帮扶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进出该村总长10公里的通村路已全面完成了路基整治工作,道路硬化也在加紧建设,不仅如此,现铜厂村已全部通电,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现已基本完工。

  该村过去仅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晴通雨阻。如今,进村到组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上山触鼻子,下山触屁股”的出行尴尬情景成为历史。

  “以前种植的粮食都要用骡子运出去,现在路修通了,洋芋也值钱了,许多人家更是买了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要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该村一社社长马保左笑呵呵地说。

  “如今到镇上赶集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今天早上我还去买了许多东西真方便呢。”村民禄兴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立体化”发展产业

  夯实脱贫奔康的坚实基础

  “这里到底能种啥?”在苏久石珍看来,铜厂村地处高寒山区,资源匮乏,要改变这里,唯一能做的激发“内生力”——产业脱贫才是长久的道路。

  通过驻村工作组前期摸底调查及多方考察调研,帮扶组成员和当地村民一起,共同确定了铜厂村产业发展方向:洋芋种植、华山松种植、山羊养殖、劳务输出等适宜高山的产业,同时规划了“生产、养殖、营销”等上下游产业链。

  病根找准了,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县林业局提供华山松种子给村民自行种植,实现贫困户户均华山松面积达到5亩;每位帮扶干部根据联系户实际情况,帮扶有发展意愿的村民每户购买10只土鸡苗,全村370只土鸡苗养殖后将为村民提高养殖收入;县农牧局对贫困户发放优质洋芋,待洋芋收获后,又由县教育局组织学校食堂收购……

  “铜厂村一社以传统养殖业、种植业为主的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也在2016年3月启动,该项目由县农牧局实施。”据苏久石介绍,除此之外,农户用自种洋芋、紫叶花苕入股养殖高山黑猪,辐射带动全村发展规模化高山黑猪养殖,打造养殖品牌,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又一条新路子。

  除了苦荞、洋芋等高寒山区作物,这地方还能产什么?

  “当然是种草乌了。”村民赵玉才说。去年以来,在县级有关部门和乡村干部的引导下,中草药种植市场前景好,销路广,村民赵玉才开始尝试种植草乌,收成后留作种今年全部种下去,4亩地预计收入2万多元。

  除传统增收项目外,该村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在特色产业上做足了文章。据悉,通过党员示范精品项目及帮扶单位支援,贫困户养殖能繁母猪、土鸡,每户年增收12000元;每年组织2次及以上针对性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劳动力每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

  一户一策拔穷根

  项目瞄准一家一户

  铜厂村为啥穷?“道路不通,自然条件恶劣,养殖缺乏技术,这谁都知道。”村支部书记禄正友说,要是找不对路子,怎么扶贫都不行。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什么才是精准?必须从“千篇一律”向“私人定制”转变,一家一户因贫施策。

  养殖山羊项目虽好,但不是每个贫困户都适合。38个贫困户,家家情况不同。2015年,县里的驻村工作队扎根铜厂村,和村干部一起入农户、摸实情,梳理出一本本精细的扶贫台账:

  村民赵其发,家中两个小孩读书致贫。老赵有头脑,没资金,没技术。对接山羊项目,政府解决资金难题,这个家庭就能脱贫。

  村民禄东,长期在外打工导致家里房子坍塌。现禄东在村里修了砖房,政府补助25000元,加上教育助学就能顺利脱贫。

  村民赵玉才,因学、因缺少劳动力致贫。三个孩子在满银沟镇读小学,两个老人常年患病且在学校附近租房看管小孩,妻子患病丧失劳动力,生活负担重。对于这样的家庭,通过教育助学、大病统筹,就能渡过难关。

  ……

  目击贫困,更体会到脱贫攻坚之难。苏久石珍感慨,村里剩下的这38户贫困户,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大多因病、缺劳、缺技术,其中大多数没有能力外出务工。

  对症下药。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套扶贫措施,38户176人的脱贫路径清晰起来:产业扶贫38户,易地扶贫搬迁22户,教育助学73人,大病救助7户……

  挪出穷窝奔富路

  22户贫困户易地搬迁安置

  铜厂村一社村民赵其发,现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因为孩子多又都在上学,让赵其发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家里住的房子都已是危房,平时忙于生计,没有能力重新修建房屋。

  据铜厂村村支书禄正友介绍,2016年铜厂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月底开始动工修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安置点计划总投资702.82万元,住房面积2670平方米,安置点涵盖公路硬化、电网改造、坝坝广场等配套基础设施。

  “易地搬迁,搬出去,能稳得住吗?

  苏久石珍告诉记者,该村22户易地搬迁贫困户迁出后,所属138亩土地全部收归集体经济所有,经招商引资将土地流转后,经营性收入归集体所有,全村村民均受益;通过投工投劳方式,建立500余亩村级集体林华山松经营模式,统一采摘,统一售卖,作为村级集体收入。

  “我们村现在通路、通水了,摩托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在村活动室门前,准备去查看通村路硬化进度的铜厂村村支书禄正友一边走,一边给在外打工的亲戚打电话。通话结束后,他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出去打工的都埋怨老家封闭、落后,不能看电视,手机信号也不好,进出要走几十里山路。

  教育助学、医疗救助,县里出台一系列兜底政策,让贫困家庭轻装上阵。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禄正友和苏久石珍两个“书记”商量起村里的新规划:

  “通村路硬化工程要加紧,要避开寒冷天气,才能保证质量。

  “涵盖文化坝子功能篮球场也要抓紧建设,村民还等着在广场上跳舞呢。

  “产业项目也要做好规划,引进几个市场主体,咱这长出的山货不愁卖个好价钱!

  “一户不脱贫,工作队不撤村,反正我是和你杠上了。哈哈哈!

  “1年时间,38户全部脱贫。”深夜里支书家不时传出朗朗笑声,从中听出铜厂村脱贫的希望和信心。

  走对路,走好路,摘掉穷帽“奔富路”。会东县铜厂村在脱贫攻坚春风的吹拂下一步步向持续健康发展的小康路上迈进。(记者肖顺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