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脱贫攻坚找准了“路”
在崇山峻岭间,通村路就像一条条细密的纽带,在氤氲的云雾里飞腾,在连绵的大山里穿梭,跨越高山峡谷,忽隐忽现……
这一条条路,对深处大山中的村民来说,是经济命脉,是小康路,更是大山深处人民期盼了百年甚至更久的幸福路。
会东,有着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川滇咽喉”的区位优势,但“金沙水拍云崖暖”,这里山高谷深,交通成了这里贫困村民沟通外界、致富奔康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梦想的“拦路虎”。
从炎热干燥的金沙江河谷,到高处不胜寒的深山绝壁;从进村入户的生产便道,到联通外界的通达公路……会东的脱贫攻坚战,从建设一条条路开始;今后的美好生活,也将从这一条条路上走来。
最陡通村路
犹如天梯挂绝壁
人一辈子的时光很短暂,但有的人,却用它来盼一条路的落成。
透过卫星地图,在刀削般的金沙江大峡谷里能看到世界滩王——老君滩的逶迤,却很难发现散落在滩边之上,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几个村子。
在村里举目而望,能看到半山腰老君洞高大宽敞的洞口。而洞中的奇、幽、险的风光就像这个村子一样鲜为人知。
这就是会东县淌塘镇老君洞村,一个默默无闻、人迹罕至的小村子。多年以来,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发展缓慢。
从山顶到山脚,4个村民小组零星散落在垂直海拔高差达1500米的山崖上。“路不通、水常断,结个果子地里烂,出门不想把家还。”通路是村民世代盼望的事。
从扶贫攻坚开始,工作组和第一书记的到来,让村民感觉到这次和从前明显不一样了,大家都从中看到了希望。
“乡镇领导不离现场、技术人员不离现场、村‘两委’干部不离现场、‘第一书记’不离现场。”公路正在一尺一尺顽强地往前延伸……村民的希望也在不断放大,2016年12月,工程队凿开岩壁清理出一条4.5米宽的道路,封闭了千年的老君洞村终于打通了进村的通道,无数代村民的夙愿终于成为现实。
“我们还要搞一个‘3+3+3+2’产业发展组合,既解决好眼前的增收脱贫,更要为长远奔康打算。”交通短板补齐之后,老君洞村也为未来发展画好了“图”。
在未来,这个受交通制约太久的村将强化蚕桑、甘蔗、畜牧3个传统产业,走品牌市场化路子;发展核桃、沙仁、芒果3个生态产业,走绿色化发展路子;依托老鹰茶、广东果、小灰蕉3个特色产业,走特色化发展路子,并依托闻名天下的老君滩、鬼斧神工的老君洞、清热凉血的老鹰茶,打造“看滩游洞品茶”的“三老”旅游品牌,走旅游带动发展路子。
最长通村路
红色渡口唱新歌
“巧渡金沙江”是刻在会东县老君滩乡鱼坝村老一辈人心中的红色记忆。
1935年5月,红九军团将士为策应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北渡金沙江,巧渡鱼坝渡口入境,攀悬崖绝壁,发动汪家坪战斗。
这是鱼坝村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这里也是名副其实的极度贫困村。要夯实村子的脱贫基础,修建通村路迫在眉睫。
有人用“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形容路况极差,但却不适合鱼坝村——进出鱼坝村的小道悬附在峭壁上,狭窄、危险。人们需要在这样险峻的绝壁上攀爬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乡政府,孩子上学也是如此。
鱼坝村,不仅无路,还严重缺水,“一亩地,九分旱”,完全靠天吃饭,有些少雨的年度甚至颗粒无收。
红色传承的地方,绝不能这样贫穷下去。
耗资168万元打通通村路,投资140万元修建太阳能提灌站,投资170万元修建蓄水池,投资400余万元将安全水送进每一个家庭……
精准扶贫启动以来,这里,成为了扶贫攻坚的最前线,一个个项目在这里落地。自力更生,鱼坝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正在迅速改变,一股脱贫致富的热潮正在掀起,美好的梦想就在眼前。
最宽致富路
“幸福会东”在路上
37个贫困村、4156户14580人成功退出!2016年12月,会东顺利通过省级脱贫攻坚验收。
这份脱贫攻坚答卷让人欣喜,成绩的背后,是会东不甘落后、决战贫困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2016年,会东共投资6477.5万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房屋1277户、改建房屋3285户(含往年脱贫的406户);投资1.38亿元建设贫困村通村硬化路230公里……
数据之外,藏着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故事和一段段触手可及的未来之路。
2月10日,车行在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上,沿途苍松吐翠、林木葳蕤,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铁柳镇三村村的村寨靓丽又打眼。
走进村口,民俗文化广场四周,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广场里,篮球场等体娱设施一应俱全。
这个村落是一个傈僳族聚居村,位于 鱼河下游的峡谷,四面环山,距会东县城42公里,全村三个社171户人家星罗棋布般散居在平均海拔1600米的高山台地上,曾经过着与世隔绝的穷困生活。
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一条长9.8公里、宽4米的水泥路把这个封闭在深山峡谷里的村庄和乌东德电站左岸专用公路有机连接,从此,这个村落变成了铁柳镇向外的最前沿村落。
“通村路建设,将村子连接到乌东德电站左岸专用通道,现在三村村到县城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以前的落后村,可是我们镇上的明星村了。”据铁柳镇党委书记廖宇超介绍,不止是村子里的硬化路,三村村还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在民族文化广场、幼教点等基础设施之上,建好了惠民电影放映点。
基础夯实了,还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长期“浸泡”在三村村,廖宇超深切地感受到,这个村落区位优势太明显,民风淳朴,发展民族风情游具有良好基础条件,而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也同样大有文章可做。“2016年,三村村种植秋豌豆800亩,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600亩,2017年将继续发展500亩,到2018年把石榴发展到1500亩。”
在廖宇超看来,迅速发展石榴、秋豌豆只是三村村发展的第一步,在未来,三村村将同铁柳镇的其他19个村落一样,构建起铁柳镇以石榴、芒果等为主打7个万亩基地,助推铁柳镇向产城相融的新型城镇目标迈进。
一座村庄,一个梦,一条路。
也正是这一条条连接户与户、村与村、镇与城的路,为会东县铺就了希望之路、致富之路、幸福之路。
王礼学 毛永标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尹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