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仪陇:景区火了贫困村富了贫困户
马永红 本报记者 李传君
夏天的朱德故里景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客纷至沓来,带火了景区的餐饮、民宿、农副产品和小商品销售等。“3天收入近1000元。”年逾古稀的贫困户肖昌琼在路边兜售油桃和枇杷。
近年来,四川省仪陇县充分利用朱德故里景区这张名片,探索“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新模式,带动周边1.1万户3.34万人脱贫,景区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下降至现在的0.36%。
近日,记者驱车行驶在朱德故里景区,干净的柏油路穿行于林荫花丛间,一栋栋赤墙黛瓦的客家民居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走进贫困户朱庆华的家,宽敞的客厅里,42英寸大彩电、双开门冰箱等一应俱全,天然气、自来水、网络通到家里,与城里人生活并无二致。
“在景区建设中,立足群众所需,按照标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优先实施路、水、气、视讯、住居等扶贫项目,着力改善了核心区内1605户5385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景区工作人员陈明介绍。
完善了硬件,夯实了基础,如何才能发挥好朱德故里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景区群众增收致富?景区给出了答案:培育特色产业,建立持续“造血”的盈利模式。
根据地理、自然条件,景区率先发展了果树种植产业,采取“景区规划栽植+农户管理获利”的模式,即:景区出资金购买果树苗、农药、肥料,并统一规划种植,农户负责参与劳动、管理、销售,收益全归参与农户。目前,景区的旅游通道沿线栽植枇杷、柑橘等水果1500多亩,年产15万公斤,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达300余元。
景区玉兰村贫困户许雄平因缺技术,以前一直在家务农,日子过得很清贫。他分到集体统一规划的2亩柑橘园后,“柑橘成熟了,到景区摆个摊,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卖500多元。”
景区同时也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许雄平领到3000元产业扶持基金,激起了他更大的热情,他把自家的2亩田改建成了鱼塘。“春节前后是旺季,鱼肥鳔厚,能卖个好价钱。”许雄平告诉记者,近几年每年养鱼收入近2万元。
许雄平依靠产业致富,不是景区的个例。2017年,朱德故里景区接待游客总数达330万人次。“源源不断的游客带火了生意,村民的小摊点常常供不应求。”陈明说,为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景区还通过“旅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民宿合作社”“农家乐合作社”,吸纳294户贫困户入社,每户通过土地出租、资产入股、保底分红、就业挣酬、效益分成实现年收入2.5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