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脱贫工作当成“办案子”
黎山川(右一)在查看村上养殖场扩建情况。
舍得花时间 埋头加苦干
□特约通讯员 王锡敬 记者任云 文图
“我常年患病,家里没有劳动力,家里的田是黎书记带着村干部来种的。”达川区碑高乡永必坝村62岁的贫困户蒋超永,家里的15亩水稻田没有撂荒,进入6月,田里绿油油的秧苗见天长。
或头戴草帽、卷起裤脚下田帮贫困户插秧,或顶着烈日在工地上查看施工进度,或带着投资企业上山考察,或走村入户和村民摆龙门阵……村民眼里的黎书记,总是忙忙碌碌,干劲十足。两年前,黎山川还是达川区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科科长、机关党委副书记;2015年9月他被选派到永必坝村担任第一书记,从此,帮助这个穷山村驶上脱贫快车道,就成为他最大的目标。
人物名片
黎山川职位:达川区碑高乡永必坝村第一书记业绩:他进村工作以来,总是忙忙碌碌,干劲十足。
如今村民富裕了,村里风气好了,预计今年
全村能脱贫摘帽。
基础先行为村民打通“致富路”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从检察官岗位来到田间地头搞农村工作,能行吗?村民有疑问,村干部也在打量。
黎山川却胸有成竹,他上岗后,迅速走村入户展开了摸查。黎山川的底气源于自己曾经的工作经验:有12年的乡镇工作经验,曾经在乡镇农林局工作多年。一番走访下来,永必坝村的情况让他心里沉甸甸的:永必坝村是一个贫困村,村里有贫困户63户、190人;土地贫瘠,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常驻人口不到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多是些老弱病残的困难人群。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担子可不轻。
永必坝村耕地少但林草丰富,发展产业并不是不现实,但地处“两山夹一沟”的位置,交通是大问题。“不解决出行问题,脱贫没戏。”黎山川四处寻找资金,将村里原有的5公里碎石路硬化,又新建连通村上三个组的公路5.3公里,架起两座便民桥。
而一条从村上通往仙女山的、5.3公里的乡村旅游扶贫公路修通,更让村民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能吃上旅游饭,还愁不富?”
发展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破万元
依托仙女山发展乡村旅游,是黎山川为永必坝村规划的长期产业。此前,特色生态牛羊养殖,加工型红辣椒、香椿种植等特色产业已经在村上布局。
两年前,黎山川回引能人返乡,依托能人的资金与技术,在村上组建了生态养殖合作社,带动本村60多个农户发展黄羊、本地山羊、蜀宣花牛等特色品种养殖,其中一半以上是贫困户。
“黎书记真是把我们的事当做他自己的事来办。”养殖合作社带头人蒋登文说。办养殖场需要申请营业执照,要办理一系列手续,不懂电脑的蒋登文正发愁没办法,黎山川闻讯赶来,把这些琐碎的工作全揽了下来,没多久就办齐了证件。
有企业有意向在村上投资发展加工型红辣椒,黎山川放弃休假带着企业进山考察,又和村干部一起外出考察市场。在协议价格时,黎山川反复与投资企业“讨价还价”,将协议收购价从1元每斤提高到1.2元每斤,惹得老板直说他“不耿直”。
“经过这两年的发展,目前村上已经养殖牛200头、羊2000只,养蜂300桶,发展香椿400亩、加工型红辣椒100亩,再加上纳入低保、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脱贫方式,目前已经实现31户85人脱贫,预计今年全村年人均收入将突破万元,脱贫摘帽没问题。”黎山川介绍。
依法治村“村民说事”让民顺心
“我家今年得不得有低保?”5月底贫困户蒋超永找到黎山川询问,黎山川又给他说了一遍低保帮扶政策,又提醒他,“评定过程和结果都会在乡上公示栏发布,你可以随时去了解和监督。如果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在‘村民说事’上面提。”
“村民说事”是黎山川驻村后推行的一项村民议事制度。每周固定一天,让村民围绕村上的工作和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一书记带领村干部接收并及时处理问题。黎山川说:“以前,村民遇事习惯私下解决,矛盾越结越深,有的一言不合就要‘干架’,有的村民对村干部工作有意见得不到疏导,影响了干群关系。通过公正公开的方式,成功化解了不少村里热点、焦点问题。干部做事有劲,村民也更顺心。”
“依法治村,平时也要下功夫。”除了制定乡规民约,让矛盾解决有法可依,黎山川还充分发挥自己懂法律、懂政策、善调处的优势,利用“农民夜校”等平台,给村民普法,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引导村民平时学法、维权依法,遇事靠法。
如今,一条条道路修通,一个个项目落地,一项项制度建立,村民富裕了,村里风气好了,黎山川今年4月还被评为我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他说:“干脱贫工作如办案子,要舍得花时间,埋下头苦干。”
点赞
张常锋(永必坝村党支部书记):黎书记在帮扶工作中,切实负担起了扶贫责任,做到贫困情况清,帮扶项目准,帮扶措施实,给我们村办的实事真不少。
蒋超永(永必坝村村民):
黎书记来之后发展了不少产业,我家里试种了几亩香椿。这个需要的劳力少,不等不靠,日子是越过越好。